第十三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五十一章,主要讲道与德的关系。我们将它放在此处,作为承上启下之章。本章还引申出物、势两个概念,但在老子五千言中,对物、势两个概念讨论得不多。在庄子与兵家的思想中,分别讨论了物与势的问题,由此也可以看出庄子和老子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同时也可以看出先秦兵家与老子思想的内在联系。不过,老子在此处讲的“势”,其主要意思还是一种偏向于静态的势位、环境,与兵家讲的动态的势力有很大的区别,但二者之间有某种内在的意义关联性。
此章讲“道尊德贵”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没有什么神秘的主宰者让“道尊德贵”,再一次体现了老子思想在春秋时期所具有的革命性色彩。老子以“尊道贵德”的哲学思想突破周王朝的“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中国上古思想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周王朝的统治者不完全相信商王朝统治者的天命观,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一次思想的进步。但周王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完全否定天命。老子则完全否定了天命,认为一切皆是道的运动结果,道所具有的绝对支配力量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主宰者让道具有这种绝对崇高的力量。但这种道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老子无法讲清楚,也不可能讲清楚。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思想史的发展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动性这一客观历史进程大体上是一致的。这里我们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来解释这一思想史的精神现象。
道生之1,德畜之2,物形之3,势成之4。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5而常自然6。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8。
注释
1道生之:此句为省略句,意谓万物皆由道生之。后三句亦如此。此处“生”字有生育之意,与第一章“可以为天下母”相参阅。
2德畜之:道生万物,由德来畜养万物。畜,通“蓄”,有积累、养育之意。
3物形之:成为某一具体之物,则就定型化,故物让道生之结果有一具体的形式。老子哲学不是抽象地谈论形式,而是从具体的物来讨论物之形式。有物斯有数,故数是从物而起。
4势成之:帛书甲、乙本均作“器成之”,高明《帛书老子校注》此章注释认为,器、势,古音同而意思不同,但作为“器”解更合适。势,位也,物之所处的环境或情境也。器,用也,可用者为器。万物功能之实现,全凭环境中之使用也。势成之,或器成之,即是说万物皆因其所用而实现其价值。这即是中国哲学“因用以发体”思想的最古老的表达。故此句话中之“势”,非后世兵家所讲的动态力量;此处所讲的“器”,亦非一般器皿之物,而是器用意义上的器。
5莫之命:没有谁来发号施令。莫,没有谁。《庄子·则阳》篇讲“莫使”“或为”,与此意义相关。命,发布命令。
6常自然:指道尊德贵,是自己让自己成为这样的。正好与第一章“道法自然”相呼应。
7此三句依前文当为省略句,其完整的表达式应当为:道长之,德育之;道亭之,德毒之;道养之,德覆之。亭,赋形也。毒,通“笃”,使之丰厚也。养,依养也。本书第五章讲道是“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覆,盖也,庇护也,保护也。
8玄德:幽深而不测之大德,此德亦即是道的根本性之体现。
译文
万物由道产生,由德畜养,由具体器物赋予形状,由具体器用而实现它们的价值。所以万物没有谁不尊重道不珍视德。道所获得的尊重,德所获得的珍视,没有任何造物主命令它们处于尊贵的地位,远古以来自然而然是这样的。
因此,万物由道产生,由德畜养;由道领导,由德养育;由道赋形,由德丰厚;由道依养,由德庇护。道产生万物而不拥有它们,对它们有所作用而不自恃自己的功劳,领导它们而不宰制它们。道的这种作为就称之为幽深不可全知的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