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二十七章,是老子实践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上一章以托古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古之善为士者”的形象,寄托了老子的理想人格。本章则以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形象阐述了道家的做人、做事的理想性原则与效果,并以“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的“大迷”之人作为反面形象告诫人们,千万不能这样地做人、做事。本章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中老子提出了五种善于做事的标准。而第四、第五两个善于做事的标准,可与“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相呼应。其深层次的意思均是以合乎道的方式来做事,才可以称之为“善×”的。第二层讲圣人合乎善行的标准,故有好的效果。第三层引申性论述,辩证地阐述了善人与不善之人对人的行为的意义,告诫人们,如果一个人既不师法善人,又不能从不善人的行为中吸取教训,则将会是一个执迷不悟之人。
善行无辙迹1,善言无瑕谪2,善数不用筹策3,善闭无关楗4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5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6,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7。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8,虽智大迷,是谓要妙9。
注释
1善行无辙迹:此句表面意思即是说,善于驱车行走的人不留下车轮的辙迹,实际上是以道行于万物之中而不留痕迹为标准,喻论侯王做事不给后人留下有形的规则,以免束缚后来者。《庄子》中“轮扁斫轮”的寓言所讲的道理可与此相参阅。下面四句的善言、善数、善闭、善结,都是以合乎道的要求为标准来衡量言、数、闭、结绳约之恰当。
2善言无瑕谪:言,政令文告也。瑕谪,疵瑕也。意谓侯王当以身教为教,而不以政令文告晓谕百姓,故无政策之瑕疵也。此即是老子理想中的德政。
3筹策:古代用来记数和计算的器具。筹为筹码,策为蓍之茎,亦为筹。
4关楗:即机关、开关也。
5绳约:即绳索之束缚也。
6救人:助人也。
7袭明:即遵循已经被认识了的道。老子云:“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8不爱其资:资,指不善人。老子不否定、不抛弃不善人。如老子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9要妙:即玄之又玄的道之奥妙。
译文
善于行动的不留下车辙痕迹,善于发布政令的不留下瑕疵,善于计算的不使用筹策一类的计算工具,关于关闭的不用机关而人们无法打开,善于把物捆绑在一起的不用绳索而人们无法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善于帮助一切类型的人[让他们成就自己],所以没有废弃无用之人;经常性地善于帮助万物[让它们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没有废弃的事物,这种做法就叫因循智慧。
因此那些善人,是那些不善人的老师;那些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如果一个人]既不尊重可为人师的善人,又不珍惜可供他借鉴的不善人,即使自以为聪明而实际上是个大糊涂蛋,上述所言正是玄而又玄的道之核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