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六十五章,主要以托古的口吻阐述治理诸侯国的基本原则是“不以智治国”。而这一原则其实是要求诸侯国以道治国,不以王者或人的聪明、巧智来治国。此章中所提倡的“愚民”方法,并非现代汉语意义上的愚民政策,而是要求让人民回归到道德上的纯朴状态。老子反对尚贤,反对人们过分地开发人的各种欲望与智巧,也即是他“为腹不为目”的政治主张的更为抽象化的、一般原则性的表达。

古之善为道1者,非以明民2,将以愚之3。民之难治,以其智4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5;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6。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7矣,远8矣,与物反矣9,然后乃至大顺10

注释

1为道:按照道的要求做人做事。

2明民:使人民变得聪明、智巧。

3愚之:使人民变得戆厚、质朴。愚,戆也。作动词,使之戆厚。之,代词,代指上文所说的民众。

4智:智巧,与质朴、守道相反。

5贼:残害也。

6稽式:楷模、法则。稽,通“楷”。

7深:深邃。

8远:玄德与道相通,故有遥远不可测之意。

9与物反矣:物,万物。反,相反。此句意谓,玄德具有深奥、遥远不可测的特征,与平常万物的表象相反。

10大顺:大顺于道也。

译文

古时候善于践行道的人,不是让人民变得聪明智巧,而是要让人民回归到纯朴的状态。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的智巧太多。所以用开发智巧的方式来治理诸侯国,是诸侯国的最大伤害;不用开发智巧的方式治理国家,是诸侯国的福气。能够知道这两者的区别,也就是[树立了]一种典范。能够一贯地保持对这种典范的领悟的人,就可称之为具备了玄德。玄德深邃啊,遥远难测啊,与寻常事物的表象相反,进入玄德境界之后就可以达到大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