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这本新编新注新译《老子》,完全是在自己的写作计划之外,因为岳麓书社要出版百种中国古代典籍的通俗版,刘文君看上我给本科生讲授《老庄研究》课程的讲义,强烈而诚恳地邀请我注译《老子》一书。由于手上目前正在承担着教育部的重大攻关项目,还有行政的担子,没有贸然答应。但经不起刘文君的恳切邀请之情,最后还是咬牙答应接受了这一任务。虽然在过去的本科教学过程中已经讲授《老子》达十五次之多,但真正要以著作的形式出版,还是要花费相当大的力气。特别是一些看起来易懂,注起来颇费踌躇的字,还是需要推敲的,如“多易必多难”一句中的两个“多”字,看起来易懂,而第一个“多”字要简明、准确地注出来,却很难。经反复推敲,注为“轻忽”,虽不合乎词典之训,若缘词语之语境,实得此“多”字之实义。而有些看起来能懂却颇难用现代汉语表达的句子,如“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一句,“微妙”一词就颇难翻译;“善为士者”,不翻译也看得懂,但却难以用现代汉语精练、优美而又通俗地表达出来。
在注释翻译的过程中,实际上每天只能工作三个小时左右,写出两千余字,有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在做完一章的注释与翻译、导读之后,精力已经不济了,很累,大脑不能运转了。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足十万字的小册子,在现代出版物动辄五六十万言的皇皇大著面前,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其中的甘苦也只有个人知道了。
本书为通俗读物,不采用深邃绵密,让人叹为观止的考据方式作注,注文力求字义明白,哲理易懂,对古注择善而从,一般不注明出处,极个别的地方注明了引用的作者姓名。书后面所列的参考书目,即是本书基本的参考资料范围。其中参考、吸收高明、陈鼓应二先生的研究成果最多,对宗福邦等先生主编的《故训汇纂》的利用频次最高,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在注释、导读、翻译方面,其基本的方法是吸收并活化了清代哲学家戴震的经学解释学的基本思想,一是遵循“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训释原则;二是活化“一字之义,当贯群经”的经学解释学思想,将其与整体局部解释之循环的现代解释方法联系起来,变成一种普遍的经典解释学方法。特别是后面一点,在注释一些以往注家不太注意的词语时,如大白、大象、大音、大怨等词时,就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注释方式,注成了道白、道象、道音、道怨。另外,本书在注释的过程中特别注释了一些词语的语法功能、句子的省略结构,试图对《老子》一书的言说方式做一点提示,以帮助现代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这些自以为是心得之处,能否成立,还请内行批评、指正。
我要特别感谢刘文君的盛情邀请,不然这本小册子也不知何时能面世。也感谢历届听过我讲授此门课的同学,是他们的求知热情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与启发。
《老子》一书为经典作品,王弼之后,其八十一章的次序多以王本为依归。今变动次序,以我理解的主题重新编辑,这可能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在此问题上,我内心深处实亦有顾虑,但为了揭除王弼本《老子》对老子思想本义的遮蔽,突出老子以“道德”而不是以“无”为核心的思想主旨,还是采用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编辑次序。“新编”中的各具体章次的安排并不一定十分恰当,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但在道、德两编的次序上,笔者认为可能更好地体现了老子“尊道贵德”的思想主旨。尤其是将王本的第二十五章变成本书的第一章,更能鲜明地凸显老子道论思想的确定性,试图避免王本《老子》第一章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语言的迷宫,让老子思想中本来是十分清晰的“道论”思想变得扑朔迷离的不足。若读者能深谅本书作者的此番用意,不以詈言呵责笔者多事,则幸甚矣!
历来注释《老子》的著作多矣,本书所注所译及其解读,可能有不合古今君子之处,亦有合乎诸君子之处,其异者,不能不异;其同者,不得不同。若其中确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贤达以仁心、公心待之,不吝赐教,在下不胜感激。
是为记。
吴根友
于珞珈山南麓寓所
公历二〇一九年六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