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七十三章,主要是歌颂天道的无边威力,同时也指出了人的认识的有限性,警告那些自以为是、无所畏惧的人。这应该是“三宝”之中“不敢为天下先”思想的一种引申性的表述。
本章似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以生死为契机,对于不遵从天道,一味地凭主观意志做事的人,老子认为这种人将会遭到天杀。而且在这一层,老子还强调了天道的神秘不可知的一面,要求人们要在有所畏惧方面表现出一种高度的道德热情——勇于不敢,从而能保证自己的生命。第二层进一步强调天道自然而然地有一些结果,且以天网为喻,告诫人们,一切都逃不脱天道的控制,天道以不争的方式巧妙地获胜。
当然,老子还不能清楚地告诉我们天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对我们今天的人类而言,仍应对天道保持高度的敬畏之心。作为一个整体的大自然,它的运行法则我们并不能完全地知晓。现代科学技术从短期的效率来看,给人类带来了诸多便利与好处,好像人能战胜自然,但实际上人在取得一些好处的同时,又在其他方面给自己造成了新的困境。当代中国的物质财富急剧地增长,但当代中国的环境破坏也是前所未有的。全国大范围、长时间段的雾霾现象,已经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尝到了环境污染的苦头,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雾霾的真正原因,更别谈彻底地治理雾霾了。试管婴儿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这些试管婴儿长成后究竟有没有先天性的生理缺陷,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认识。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就是整个人类“勇于敢”的生动而具体的表现,人类会不会自取灭亡,我们不知道。然而老子“勇于敢则杀”的警告,人类似乎应该认真地倾听。
勇于敢则杀1,勇于不敢2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3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4
注释
1勇于敢则杀:勇于,即主观上敢于。敢,无所畏惧也。杀,被杀也。
2勇于不敢:不敢,有所畏惧也。
3繟然:坦然。
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卮言也,将天道比喻成人间的渔网之类的东西。恢恢,网眼极其稀疏的一种网。疏而不失,网眼虽稀疏而一物都不能逃脱天道的管束。此亦即“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意思。但是,老子在此处不是讲报应,而是讲道的运行,必然会产生一些结果。正如前面所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一思想极容易与后来传入的佛教报应思想相结合。说老、庄思想为中国接受印度佛教提供了条件,一点儿也不为过。
译文
勇于无所畏惧的人则容易被杀,勇于有所畏惧的人则容易存活。这两种做事的心态,一种获利而一种受害。老天所讨厌的东西,谁又能完全知道其中的奥秘呢?所以圣人对于此点也表现出畏难谨慎的态度。
天的运行法则,不与万物争斗而善于取得胜利,不发布什么政令而善于得其所得,不用呼喊而万物自然而然地依节令而出现,坦然自在而善于安排一切。天网稀稀疏疏,但它从不漏失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