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五十四章,主要阐述执政者在不同层次上的修身活动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而且,老子还通过对不同层次修身的价值与意义的阐述,提出了他自己所特有的认识论模式,即以相类似的参照物来认识同一层次的事物与活动所具有的相类似的意义结构,即“以身观身,以家观家”等的认知模式。当代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将此认知模式与自己的“无立场”的哲学原则结合起来,颇有启发意义。

此章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即本章的前三句,主要阐述善建者、善抱者的结果与标准。第二层从“修之于身”始,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止,阐述不同层次的修身行为的价值与意义。第三层主要是通过对第二层的总结而提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方法论,即通过“以身观身,以家观家”这种以类相观的方法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另外,此章还可以参照《礼记·大学》篇来考察儒、道两家的修身理论。儒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杜维明认为,《大学》提出的修身理论并不是一个线性的递进,而是讲在不同的层次都有修身的要求。在“平天下”层面的修身的要求更高。这是杜先生创造性的解释。但《大学》的文本自身并没有直接地显示这些意思。从《大学》篇结尾部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观点来看,《大学》篇主要强调了“修身”活动的普遍价值与意义。而老子则认为,修身可以针对普通人的一己之身,也可以针对王者的修身。作为普通之人,修身可保自己一身,也可以针对家、乡、国、天下不同层次的领导者的修身。这些不同层次的组织的兴衰、成亡,都与修身与不修身有关。所以老子所要强调的是不同层次的人们,如何去从与自己相同层次的人的修身活动中理解修身的重要性,其思想内涵似乎更为丰富。

善建者不拔1,善抱者不脱2,子孙以祭祀不辍3

4之于身,其德乃真5;修之于家,其德乃余6;修之于乡,其德乃长7;修之于国,其德乃丰8;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9

故以身观10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1拔:出本为拔,可训为移,拔除。

2脱:离也。

3辍:中断也,停止也。

4修:治也。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即是指以道的原则来治理。后文的家、乡、国、天下均需要“修”,即是均需要按照道的原则治理。

5真:老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真与道的实有、法则与运动规则相联系,表明是真实无妄,与虚幻、不真实相反。与后来儒家,如子思、孟子、《中庸》的作者所讲的“诚”可以互训。现代汉语中“真诚”连用,亦可从中看出真、诚两个概念在意义上的相似与相近之处。

6余:久也。

7长:音zhǎng,成为领导。即本书第六十九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之“长”。

8丰:盛也,满也。

9普:博也,广也,遍也。

10观:谛视也。

译文

善于建立的人,其所建立者不易被外力移除;善于拥有者,其所拥有之物不易离开。他们的子孙凭借其先人之所建所抱而祭祀活动不会停止。

以道治身,其人之德真实不妄;以道治家,其人之德传之久长;以道治乡,其人之德足为乡长;以道治国,其人之德充满一国;以道治天下,其人之德广普天下。

通过个人来审视个人的命运,通过家庭来审视家庭的兴衰,通过一乡来审视一乡的治理,通过诸侯国来审视诸侯国的治理,通过以往的天下来审视天下的治理。我是怎么知道天下治理的道理的呢?就是通过这种以类相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