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导读
此章为王弼本第五十五章,该章在后世多作养生的内容而被人们关注。实际上,该章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从开头至“和之至也”止,用文学的手法喻指道德修养达到极高境界后的种种美妙的效果,以显示道德修养的妙处。第二层从“知和曰常”起到“心使气曰强”止,主要重新阐述世人所理解的一些哲学观念与价值观念,体现了老子正人心的思想愿望。比如说,老子将“常”规定为对“和”的认知与把握,而不是物之不变。将“明”看作是对“常”的认知而不是日月的自然之光。可见,老子的哲学要求我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平衡状态。老子反对过分地养生,认为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灾难,尤其不要让自己的理性意识驱使自己感性的身体,“心使气曰强”一句,对何谓“勉强”做了非常精彩而又合乎生命体验的规定。当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将“气”理解成一种精神性的“气”,与我们今日所言的自由意志结合起来。那样,此句中的“心”更可以看作是一种理性认识了。最后三句回到老子一贯的思想主张,即要求人们守道。如果人们不守道,将会早早地走向死亡。
含德之厚1,比于赤子2。蜂虿虺蛇不螫3,猛兽不据4,攫鸟不搏5。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6,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7,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8,知常曰明9,益生曰祥10,心使气曰强11。物壮则老12,谓之不道,不道早已13。
注释
1含德之厚:含,怀也,藏也。之厚,达至丰厚的境界。
2比于赤子:比于,类似。赤子,婴儿也。
3螫:虫行毒也。蜂、虿、虺、蛇,皆虫类也。
4据:以手相抓也。
5攫鸟不搏:攫鸟,以爪抓物的猛鸟。搏,抓也。
6全作:全,一作“朘”,小男孩的生殖器。作,勃起。
7嗄:河上公本作“哑”,高明据帛书甲本考证作嗄,意谓气之逆也。今从高明考辨。
8常:此章中“常”字,是认识论中的“常”,即人所认识到的气之平衡状态,在认识论里就称之为“常”。
9明:智慧的状态。它是老子哲学中重要的认识论概念,类似于今日所言的智慧。能够认识到何者为常,则是一种智慧的状态。
10祥:此处意思是妖祥,非今日所言的吉祥。
11强:勉强,不合乎道的要求。
12物壮则老:壮,达到极盛状态。老,物之将萎者曰老。
13已:止也。引申为死亡。
译文
怀拥美德达至深厚的境界,就会像婴儿一样纯真。蜂虿虺蛇一类的毒虫不会毒害他,凶猛的野兽不会攻击他,猛禽不会去袭击他。他像婴儿一样骨软筋柔而把握的东西却很牢固;他并不知道牡牝一类动物的性事而小生殖器处于勃起状,这是他内在精气充盈的自然表现。他一天之内动不动就啼哭但并没有出现气逆状态,这是因为他内在心气极其平和的缘故。
知道何者为“和”就可以称之为“常”,知道何者为“常”就可以称之为“明”。过分地养生称之为妖祥,让自己的心驱使自己的气就称之为“勉强”。
让事物迅速发展到极盛的状态就会走向衰老,这就称之不合道,不合道的人与物就会提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