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三十四章,可以从三个层次加以理解。第一层是前面两句话,即在大道的秩序内,万物皆可凭自己的本性生存、发展。第二层从“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始,到“可名为大”止。这一层里可分为三个小的层次来理解。一是从总括的角度讲道的一些基本属性,如万物依赖道而生,体现了道生万物的根据性。道本身具有谦逊的特性,让万物有所成而不独自占有万物,给万物以养育之恩而不自以为是万物的主宰。二是从道的无所求的角度看,我们也可将“道”称之为“小”,这一点正好与第一章讲“域中有四大”的“大”相对,与第二章讲“常无欲以观其妙”的说法,构成内在的呼应关系。而“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恰恰是从万物的发育、生长以及最终的完成都回归于道的动态过程,来揭示道的总括性与涵盖性,与道生万物的始源性构成一种呼应关系。三是从万物的归宿看,正如百川归海一样,万物都要服从道,而道本身又不宰制万物,因此我们可以将道称之为“大”。这就进一步揭示了第一章所讲的,为什么要以“大”来命名“道”的理由与道理。作为万物之母的道,从其产生的功能角度看,字之曰道;从其涵盖万物的角度,名之曰大。战国时名家惠施讲“至大无外”,万物都要回归到道,不正是至大无外吗?由此可以体现道的普遍性。本章的第三层是进一步从哲学的理论上揭示道何以能实现大,即普遍有效性的功能,即道具有不自傲、不自夸、不自以为是的谦逊品质,也即是本章第二层讲的,处于一种“常无欲”的状态,所以它能实现“大”的效果。因此,侯王的无欲、所有人的自谦品性,都是道的属性在人身上的体现,因而也是一种有德的标志。
大道泛兮1,其可左右2。
万物恃之3而生而不辞4,功成不名有5,衣养6万物而不为主7。常无欲8,可名于小9;万物归焉10而不为主,可名为大11。
以其终不自为大12,故能成其大13。
注释
1泛兮:流动的样子。
2其可左右:其,代指道。可,此处是表状态的副词。左右,以方位来揭示道之运动的自由自在的样子。
3恃之:依赖它。之,代指道。
4辞:推托。
5不名有:不宣称占用,不宣称拥有。
6衣养:衣,被也。衣养,即被养。
7主:主宰,宰制。
8常无欲:指道常常处于无欲的状态。因为第一章讲道法自然,即道按照自己的样子运动,它是自足的,故没有任何欲求的对象。
9小:此处“小”与第一章“大”相对。此处之“小”与第一章讲的“独立而不改”意思可以相通。
10归焉:指归于道之中。此处从道的普遍涵盖性角度来讲道的普遍效用性。
11大:指道的普遍效用性。与上文“小”的自足性相反。
12终不自为大:指道从根本上说不自以为生长万物,万物归于己而傲视万物、宰制万物。此为拟人的说法。与原始天神自以为是天地的主宰者,如《圣经》之《旧约全书》中的上帝耶和华自认为是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教主形象极不相同。《周易》有“谦”卦,孔子赞扬“谦”的品德,老子之道具有“谦”的属性,这些均可谓是中华民族“民族魂”的底色。
13成其大:实现了普遍的有效性。此处“大”即指道对于万物具有普遍的约束性、指导性。
译文
大道在世间运动,它是自由自在的。
万物信赖道而产生而它从来不推托,一切都完满地实现了而从来不宣称是自己的功劳,被养万物而不成为万物的宰制者。道常常处在一种无所欲求的状态,因着这个缘故而可以将它称之为“小”;万物最终要回归到道的怀抱中而它不自以为是万物的主宰,因着这个缘故而可以将它称之为“大”。
由于道最终不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主宰者,所以恰恰实现了它“大”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