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三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三章,这一章老子从负的与正的两个方面阐述无为、尚俭、尚朴的政治治理方法,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即从负的方法入手,三个“不”的方法排列在一起,强化无为的政治治理方法。第二层则是以理想中的圣人为标准,将其“三宝”的政治原则具体化,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其实是其尚俭政治原则的具体化表达,而使民无知无欲则是其尚朴的政治理想。结尾的“为无为”一语颇具哲学的吊诡。老子一再讲“无为”,此处讲“为”而又以“无为”作为“为”的内容,恰恰表明老子的“无为”是一种有意识地克制自己不作为,不是简单的袖手旁观,正如现实生活中带孩子,为了让孩子学会走路,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让孩子自己走路,孩子摔倒了,也不去扶,让他自己爬起来。这时候大人的不作为,正是一种“为无为”。

不尚贤1,使民不争2;不贵3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4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5,实其腹;弱其志6,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7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1不尚贤:不推崇贤能之人,是老子反对以智治国的思想的具体主张之一。

2不争:不相互竞争。

3不贵:贵,以动用法,以某某为贵。不故意抬高某物的价值。

4不见:见,读作xiàn,不展示,不呈现。人心脆弱,经不起诱惑,统治者若到处展示可欲之物,刺激人们的欲望,则人们会迷失其淳朴的本性。

5虚其心:虚,以动用法,让人心变得空灵、淡泊,不要充满各种欲望。

6弱其志:弱,以动用法,让人追求某物的意志弱化,不执着。心、志与名、利有关,而腹、骨与俭、朴有关。

7智者:智巧之人。

译文

不推崇贤能之人,让人民之间不产生竞争;不故意抬高难得之物的价值,让人民不去做偷盗之事;不到处展示人们想到的东西,让人民的心思不变得混乱。

所以真正的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让人民的心思变得虚淡,让人民的肚子吃得饱而已;让人民的心志变得弱化,让人民的筋骨变得强壮而已。常常让人保持在一种没有多少智巧、没有多少欲望的状态,从而让那些智巧之辈不敢胡乱的作为。努力地保持一种无为的状态,然后就会达到无所不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