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二十一章,该章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是讲德与道的关系,即前面两句。第二层从“道之为物”起到“以阅众甫”止,主要意思是讲作为实体的“道”在人的认识中的表象。此段中象、精、真、信,都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哲学概念,而《周易》哲学的象数思维之象,与老子哲学中之象可以相通。“信”为先秦儒、道、法家哲学共用的价值概念,是对人言说的基本道德要求。第三层即是最后两句话,老子交待自己的哲学认识方法论,他是如何知道万物的开端状态的,其实就是从“道”的角度看问题的结果。《庄子·秋水》篇明确提出“以道观之”的方法,可与此章相参酌。
孔德之容1,惟道是从2。道之为物3,惟恍惟惚4。惚兮恍兮,其中有象5;恍兮惚兮,其中有物6。窈兮冥兮7,其中有精8;其精甚真9,其中有信10。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11,以阅众甫12。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13。
注释
1孔德之容:孔,大也。孔德,即大德。容,外在表象。
2惟道是从:惟,虚词。从,顺也。最伟大的美德是“顺从”,《周易》坤卦亦代表顺德。儒家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儒家的伦理思想,强调人在家庭中应“孝顺父母”。“顺”之为德也大矣。
3道之为物:之,介词,取消“道”字在句子中的主语性质。物,一种实体性的存有。道之为物,即朴散为器。
4恍、惚:恍,昏也。惚,心不明的样子。恍、惚双声词,后来作为连绵词恍惚,意思大抵相同。
5象:物所呈现的外在形貌。
6物:即实体性的东西。
7窈、冥:窈,深远也。冥,昏暗也。
8精:本意为米之精粹,此处引申为纯粹之质也。
9真:不虚妄也。
10信:言可核查、对证曰信。
11去:离开也。
12以阅众甫:以,转折连词,而也。阅,历也,考察、察看之意。众甫,万物之开端。
13以此:以,凭借也。此,代指“道”。
译文
大德的外在形象,就是顺从道的象状。道化作一种实体性存在物,在人的认识中是昏暗不清晰的。这种昏暗不清晰的样子啊,其中有某种确定的象状。这种不清晰昏暗的样子啊,其中有某种实体性的存在物。道的象状幽深而昏暗,其中有某种精粹的东西;这种精粹的东西十分真实,这种真实性是可以核查、确证的。
自从远古的开端到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道的名都不曾离开道之实体,因而能够[凭借道而]考察万物的开端。我又是如何能够知道万物的开端状态呢?就是以道的眼光来考察万物的开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