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七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八十一章,是老子辩证思维较为集中的一章,也是老子“正言若反”思想的集中体现。全章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哲学的普遍性角度来论言、辩、知的表象与实质相分离的特征。真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雄辩,雄辩的人不善良。真正的智者并不是知道很多具体知识的人,而知道很多具体知识的人并不是智者。这一点,可以从《庄子·天下》篇中庄子批评惠施的观点得到印证。惠施有很广博的知识,但庄子认为他弱于德,最后惠施以善辩之人的身份结束自己的一生,在德的修为方面毫无成就。第二层以圣人为例,阐述施予与获得的辩证关系,天道、圣人的基本法则,都是尽量地为他人提供利益与帮助,主观上并没有自利的动机,但其结果自然而然地有利于自身。这也可以说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本章中的圣人“为而不争”的“为”,表面上看与老子一贯提倡的“无为”思想是矛盾的,实际上并不矛盾。老子讲“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万物之自然”当然是一种作为;老子又讲“为无为”,显然也是一种“为”。结合其整体的思想,此章中的“为”应当理解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为”,故译文意译为“辅万物之成长”。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虽然与外文译成中文的难易程度不可同日而语,但在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上,却面临着共同的难题。

信言不美1,美言不信2。善者不辩3,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4,既以5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6,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7

注释

1信言不美:信言,真话,诚实之言。不美,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不是那么悦耳动听,引起人的直接好感。

2美言不信:美言,听起来漂亮,很让人动心的话。不信,不真实。

3善者不辩:善者,德性善良的人。不辩,不是很雄辩,即不善于言辞。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此点老子与孔子有相通之处。

4圣人不积:不积,即不厚藏利益于自己身边。

5既以:尽而。既,尽己之所能也。以,虚词,通“而”。

6与人:给予人。

7为而不争:此句中所讲的“为”,即是前面所讲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之“为”,也可以理解成“为无为”之“为”。

译文

真话听起来不那么漂亮,漂亮的话实际上不真实。善良的人不雄辩,雄辩的人不善良。有智慧的人不那么博知,博知的人并没有智慧。

圣人不厚藏财富于自己身边,尽己所能地为他人做事,自己反而更加富有;尽己所能地给予他人,自己反而获得更多。天的运行法则,利于万物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法则,辅万物成长而不与它们发生矛盾和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