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德论

第二编 德论

本编论德的文字比较少,仅有三章,但这并不表明德论的内容在老子的思想中不重要。老子自己已经明确地说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就表明,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讨论“道”的很多文字都可以看作是讨论德的内容。道所具有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品性,其实就是一种“玄德”,同时也是孔德与厚德,是人间的侯王要学习与持守的上德,是上士要“勤而行之”的一种美德。所谓“含德之厚”,是说致力于美德修养的人要长时间地浸润其中,而让自己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到赤子的纯朴状态。而能够让一个人的德性回归到赤子状态,则可以与任何事物相处,并且毒蛇猛兽都不会伤害他。这与《易传》所说的“厚德载物”的思想,似乎有某种奇妙的相通之处。

本编论德的文字中,老子还明确地提出了一种历史退化论。这种历史退化论并不是从知识与技术等文明的增长的角度来立论的,而是从人的道德品质的角度来立论的。远古社会,人们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在道德方面显得更纯真一些。人类越是进入文明化的状态,人们的纯真德性就越来越少。老子将礼制社会看作是人们忠信美德变得稀薄的社会,甚至认为礼制社会是人类生活走向混乱的开端。这一说法当然是偏激的,但从这种偏激的说法中,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某种真理性的内容。我们今天社会的各种苛细的评价体系,在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率的同时,不是也制造了更多的混乱吗?尤其是制造了很多精神病患者、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老子批评周代文明,孔子歌颂周代文明。老子未必针对孔子,但老、孔思想之别是显而易见的。

老子要求人们守道,认为只有守道才能长久。他在德论部分所说的道,既指整个宇宙的法则,更主要的是指人类社会自发形成的基本法则。而这一自发形成的基本法则,可以视之为另一种形态的自然而然——人文性的自然。故刘笑敢提出的“人文自然”概念虽然颇为奇怪,但还是有启发意义的。在引进了哲学学科之后,我们似乎应该说,老子的“自然”概念是一个哲学概念,并不直指大自然本身,而只是从大自然的自然而然的运行法则中领悟到了某种不是通过计算、控制所能产生的法则。人类社会中某些习俗就是另类的自然而然,尽管它是人的行动的结果。因此,老子的“自然”概念,既包含了大自然的自然而然的样子与法则,也包含了人类社会自然而然的样子与习俗。后者意义上的自然而然,可与英文的spontaneous一词相近。而这一“自然”概念所包含的两层意思,在老子的思想中就构成了他的“道序”,而老子本人深信,遵循“道序”去治国、修身,就可以达到“长生久视”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