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三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八章,主要以水为喻,揭示道以巧妙的方式给人以好处而又不与人发生争执、摩擦的方法,进而又提出了七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最后得出结论:只有不挑起争执,才不会做过头的事情。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处众人之所恶3,故几于道4

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8,正善治9,事善能10,动善时11

夫唯不争,故无尤12

注释

1上善若水:上善,最高的善,即德善。若水,像水的某些特性一样。

2不争:不与物发生摩擦与争执,不产生矛盾。

3众人之所恶:即普通人所讨厌的。众人所讨厌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恶居下流。人往高处走,而水往低处流。故水之所处与人之所求是相反的。

4几于道:接近于道。道无形无象,人们要直观地理解道的丰富内涵,可从水这一大自然的现象获得启示。犹太—基督教是启示的宗教,中国哲学在阐述深邃的哲学道理时,往往借助文学的比喻与艺术的形象,以象征的手法启发人们。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中国古代哲学,其主流是启发的哲学而不是采用逻辑来论证的哲学。文学的启发是寓说理于形象之中,故采用的是一种情理交融的方法。

5居善地:居,日常生活。善,意动用法,以某某为善。后面六句,语法功能相同。地,下之极也。全句意谓日常生活以谦下为善。王夫之在《周易外传》“谦卦”的诠释中说道,由于要与小人相处,故要用谦虚的态度。故谦卦非君子相处之道。王氏的说法极富启发性,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都是普通的人,无法理解高深的现象,故要以谦下为善。

6心善渊:渊,水之源头,清澈而深,且面积不大,是一条溪流之源,可保证下流水流不断。人心要以清澈、欲望不多为善。

7与善仁:即与人相处,以仁慈为善。老子在治国之道的层面,不提倡仁义,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提倡与人为善的。老子的“三宝”之首,即是慈,慈即是仁。帛书本作“与善天”,可备一说。

8言善信:说话以诚信为善,不以动听为善。此点可与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相参阅。

9正善治:正,同“政”。即政治治理以社会平安为善。可见,老子反对任何好大喜功的政治行为,兼并他国,夺人土地、抢夺人民,看起来颇有政绩,但并不是好的政治的标志。故一切盲目追求政绩的政治都不是好的政治。

10事善能:人间诸事以人能够胜任为善。这与今天的人们提倡挑战极限的意识大相径庭,亦与后来孟子在人性修养与能力提升方面提倡“增益其所不能”的思想相反。

11动善时:做事要以合乎时机为善。

12无尤:没有过失。尤,过也。

译文

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给万物以好处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愿意呆在普通人所讨厌的低下的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

日常生活以谦下为善,心灵要以渊泉为善,与人相处要以仁为善,说话要以诚信为善,政治要以平安为善,做事要以能够胜任为善,决定做事情要以合乎时机为善。

只有不起争执,才能保证没有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