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一章,主要从语言的角度揭示道的不可命名的根本属性,要求人们不要执着于道之名,而是要通过道之名理解万物开端时的状态。此章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有名万物之母”结束,着重讲语言与命名的局限性,同时又肯定了命名对于人类认知的重要性。第二层从“故常无欲”开始,到“同谓之玄”结束,主要是从人的两种认识动机出发,考察人所能看到的不同内容。但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内容,就道本身而言,是一体两面,统一整体的不同面向而已。这一点在哲学认识论上非常重要,将人的认识动机与目标,与人对对象性世界认识的结果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洞见。第三层就是最后两句话,揭示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就我们每个人的认知经验来看,在我们所不知道的地方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东西在产生。而就整个人类而言,在人的认识不能抵达的幽深黑暗的宇宙深处,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新的东西,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正如今天的宇宙学向我们揭示出的科学道理,在无限的宇宙之中,有很多恒星星系正在生灭。老子以直观的、体知的理性直觉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同时又与《周易》哲学揭示出宇宙本原生生不息的哲学意识相通,表明老子思想与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周易》哲学之间有一种内在而深刻的联系。此章中有名、无名、有欲、无欲四个词的断句,历来有不同的断句法,反映了历代注家对老子哲学的不同理解。本书作者认同有名、无名、有欲、无欲的断句法。关于此问题的详细讨论,可参见刘固盛《〈老子〉首章无欲、有欲问题辨析》一文(《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4期)。该文采用的是王弼本,故曰“首章”。

道可道1,非常道2;名可名3,非常名4。无名天地之始5;有名万物之母6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7常有欲,以观其徼。8此两者9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10。玄之又玄11,众妙之门12

注释

1道:第一个“道”字,指第一章“有物混成”之道,是道之体。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意思为“言说”。

2常道:即作为天地之前的“独立不改”之道。

3名:第一个“名”指一切有名号之物。第二个“名”为动词,意思是“命名”。

4常名:即权且用于指称“道”的名号。“道”“大”都是权且指称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相对“常道”的实体而言,“常名”特指用于指称“道”的字与名,故相应地称之为“常名”,以此与对万物的命名区别开来。

5无名天地之始:无名是天地的开端状态。

6有名万物之母:有名是万物的开端状态。

7常无欲,以观其妙:无欲,即没有任何特定的认知目标与要求。妙,奥妙也,物之深邃不易认识之处。一本作眇,细小、微小也。意思可相通。宋儒程颢有“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两句,可以与此句相互发明。

8常有欲,以观其徼:有欲,有一定的认知目标与要求。徼,边界。表明人在认识的过程中,由于受认知主体特定的价值目标限制,我们只能把握物的有限功能与价值。

9此两者:代指上面两句话所讲的认知活动与结果。

10玄:作为名词,其意思为黑色。作为动词,玄还指由可见的红色慢慢地变成黑色,如人流出的鲜血由红色变成黑色的过程与结果。

11玄之又玄:此句中两个“玄”字均作动词,意谓由红色变成黑色的过程。之,虚词,而也。整句意思为:玄而又玄的过程不断加深。

12众妙之门:众妙,众多奥妙之物。门,产道也,通道也。

译文

道如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了,就不是那恒常不变的道;名如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了,就不是那恒常不变的名。没有名字是天地开始时的状态,而命名就是万物得以产生的母亲。

恒常的无所欲求的状态,凭此而可以审视道的奥妙状态;恒常的有所求的状态,凭此可以审视道的运动边界。这两种[审视的方式]共同产生于一个地方而只是名称不同罢了,都可以称之为“玄”,玄而又玄的看不见之处,正是万有的奥妙之物出生的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