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道论

第一编 道论

本编将《老子》五千言中论道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一起,从而更好地体现老子贵道的核心思想。所列十三章未必能完整地表达老子道论的思想内容,但大体上可以反映老子道论的主要思想。

本书第一章原为王弼本第二十五章,笔者在近十五年的本科教学过程中,深切地意识到该章的重要性,认为明白此章的内容,基本上理解了老子之道的核心思想,而且可以避免王弼本一开始将人引入语言的迷宫,从而将老子本来意义明晰的道论思想变得恍惚不定的不足。

本书将王弼本第一章变为第二章,其用意在于:该章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讨论道,这也是以哲学的方式讨论道的不得已方式。语言虽然对本体之道来说,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但离开了语言,我们无法与他人以公共的方式讨论道。该章还揭示了我们讨论道的方式,即从常无欲、常有欲的两种基本的立场讨论道,以及这两种方式看到道的不同面向的问题。而对于道体而言,这两种方式都是统一的。用语言的可言说方式以及广义可知的方式讨论道,由可见的显现之物,向着渺远的不可见的万物开端处追思,我们就由名言领域进入了不可思议的领域,这时我们对万物、万事、万象是如何产生的,就会有一种智的直觉。一切细小、因而也是奥妙无穷的事物不正是在我们人的认识所不及之处产生的吗?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成长,初恋的爱情在地下潜滋暗长,当然也有一些罪恶在见不得人处密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真是伟大的智的直觉啊!而现当代西方哲学讲“在场”与“不在场”的关系,不也可以与老子所讲的由可见的到不可见的“玄论”相互发明吗?老子要求人注意到“玄而又玄”的“不在场”,并将此“不在场”的“玄而又玄”看作是万有产生的通道,是何其深刻而又切中世界的真相!

本书第十二、十三两章,主要讲道与德的关系,特别是第十三章,比较集中地讨论了道与德的关系。上德、玄德、孔德,即是道生物,替物谋划,领导物而不有、不恃、不宰的伟大品性。由道而德,德由道生,从哲学思想上将周代“以德配天”的思想转移到“德由道生”的新认识上来,从而让德与神秘的天命脱钩。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构造了“轴心文明”的概念,将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这一大跨度的历史时期称之为“轴心文明期”,认为这一时期有一个“哲学的突破”。雅氏的“轴心文明”概念能否成立,可以另当别论,然他看到这一历史时期有一种哲学的突破,这一见解应该是合乎思想史的实际的。老子的道德论就是对周代文明“天德论”的一种突破。而正是在一点上,老子不同于孔子。孔子讲“天生德于予”,老子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正是老子哲学对周代哲学的“突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