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导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四十六章,主要阐述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讨论天下有道与无道的标准问题,二是讨论人世间的祸害是如何产生的原因。故全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驱马耕田为有道社会的标志,母马在郊外的战场产仔为无道社会的标志。这两个标志生动形象而又直观。第二部分揭示了人类战争以及由战争引发的各种祸患的原因,即是由于人的欲壑难填。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战争与祸患,老子提出了一个“知足之足”的价值观问题,要求人们从观念上,因而也是从内在的思想上解决人心贪婪的问题。“知足之足”的标准或曰界限究竟何在,老子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他要求从人类的内在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标准上解决人类的矛盾冲突问题,的确是一条新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1。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2。
祸莫大于不知足3,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4矣。
注释
1却走马以粪:却,退回,驱回。走马,跑动中的马,实指战争中跑动的马匹。粪,耕田。
2戎马生于郊:戎马,战马,此处实指雌性的战马。郊,距城百里曰郊,此处泛指城外之旷野。
3知足:知道何种程度的需求为满足,故是一种关于满足的观念,亦即是说关于满足的标准。
4常足:即合乎道的满足。道的本性是自然而然。万物皆有其性,与本性的需要相一致的需求就是满足。如果加上人为的想法,要求更多、更好,就是贪欲。故老子在此章提出的“知足之足”与“常足”的观念,实际上提出了人类需求的“度”的问题。他没有给出具体的度,或者说具体的标准,但将需求之“度”提出来了,值得后人认真地思考,并对之进行研究。
译文
天下如果是有道的,就会驱使奔跑的战马回去耕田。天下若是无道的,母马也被拉去当作战马而在郊外产仔。
人类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加严重的了,一切过失都产生于心中的欲望。所以在观念上知道何者是满足是真正的合乎道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