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汉语的阅读、理解、评价、赏鉴和写作能力,提高母语修养及综合文化素质。随着汉语文化处境的变迁,对大学生进行汉语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日渐明显,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特殊作用日益突出。顺应时代需要,进行教材建设是搞好本国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本教材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规格,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力求克服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文”轻“语”现象,帮助大学生较为完整地了解中国语言文学的概貌、掌握一般应用写作规律,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教材编写历经多年,从探索模块式结构到编写理工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加以改进。2021版教材是在原有的《大学语文》(理工科版Ⅱ)(2014版)基础上修订的,主要是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00后”学生的特点,根据教育部课程思政的要求,结合这几年的教学使用情况,进行了修订。全书分为四编,包括语言学、文学、写作学及文学常识四大知识领域。第一编为语言文字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阐述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内容;对原有章节进行调整,增加了“文字”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学有更清晰的认识,认识到汉语承载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第二编为文学部分(第四章至第六章),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选取了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删除了部分与中学教材重复的篇目。在现代文学部分增加了毛泽东、李大钊、方志敏、鲁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学作品;当代文学部分增加了余光中、季羡林、莫言等当代诗人、作家的作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三编为写作学部分(第七章至第九章),其内容有写作基础知识、实用类文体写作和科技类文体写作,包括现实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几十种常用文体;主要替换了一些较为陈旧的案例,选取了时间较新的一些公文,特别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些重要讲话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第四编为文学常识导读部分(第十章和第十二章),主要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及茅盾文学奖作家作品介绍,部分古代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及历史年谱等导读内容,以及少数民族历史的简介;增加了部分江西历史文化名人的简述,如朱熹、谢晋、陆九渊、方志敏、朱耷等,加强江西传统文化教育;更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单;增加了茅盾文学奖及获奖作家。在附录部分,向同学们介绍了常用工具书以及“教育部推荐大学生必读书目100本”。

本教材注重规范性与实用性相统一,注重引用案例教学,在每章前都有“学习目的和意义”“学习重点与难点”的提示,每章之后有“本章提示”“思考与训练”供学习使用。另外,在第一编至第三编的最后分别提供了阅读参考书目,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

本教材第一编由胡蔚涛副教授(南昌工程学院)、孙淑娟副教授(南昌工程学院)编写,第二编由车兰兰讲师(南昌工程学院)、吴照义讲师(南昌工程学院)编写,第三编由杨萌教授(南昌工程学院)、吴照义讲师(南昌工程学院)编写,第四编由李平讲师(南昌工程学院)编写。全书由杨萌教授定稿。

感谢刘善峰及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出版。

限于我们的水平,书中难免有疏漏和欠妥之处,敬请专家和使用本书的师生、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