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诗歌选
当我死时①
余光中
余光中(1928—2017),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后,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6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一生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②,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1966年2月24日
(选自:余光中.诗歌精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91)
【注释】
①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歇根州写的。
②饕餮(tāo tiè)地图: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名叫狍鸮,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比喻贪婪之徒。在这里是指祖国的地域辽阔,版图广袤。
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象。诗人想象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象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诗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变化。如,“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再如,“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
诗有14行。前8行以“安眠”为主要意向,把死亡视为一种憧憬、一种满足,节奏舒缓,速度均匀。但是,在这安魂曲般温婉祥和、悠然恬静的情调下,掩藏着怎样一种泣血的哀恸啊!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还不足以说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吗?这种退而求其次的表达,强化了诗的张力,丰富了诗的内涵。诗的后半部分以快节奏传达心情的急切,把那热爱祖国山河、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回答①
北岛
北岛(1949— ),原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之一。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定居香港。
北岛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著有诗集《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散文集《蓝房子》《午夜之门》《时间的玫瑰》《青灯》和小说《波动》,代表诗作有《回答》《一切》等。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②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注释】
①《回答》创作于1976年清明前后,初刊于《今天》。后作为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刊载于《诗刊》1979年第3期。
②“好望角”的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但最初却称“风暴角”。它是位于非洲西南端的非常著名的岬角。好望角是世界航线上著名的风浪区,经常有船只在此遇上风暴沉没。1486年葡萄牙著名探险家巴陀罗姆·迪亚士奉葡萄牙王若奥二世之命,率探险队沿非洲西岸南航,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首次到达非洲南端,在那里遇到特大风暴。他乘坐的三桅帆船在惊涛骇浪中几乎沉没,最后漂到无名岬岛靠岸,并被迫返航。迪亚士就将其称作“风暴角”。回国后,迪亚士向国王汇报了到达“风暴角”的情况,国王认为这样的命名会挫伤航海家探险的积极性,不利于进一步探险通往印度的航路,所以他于1487年将“风暴角”改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现在,好望角的名字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典故流传世界。
《回答》是诗人北岛1976年创作的一首朦胧诗,它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全诗共7节,诗人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二节中“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情绪上顺承第一节。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当。第四节“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中诗人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第五节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第六节前两句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怀,末两句,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强大的再生力。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从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该诗善于运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复杂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在抒情结构上,体现出“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的变化,语言冷峻、充满理性。诗歌的主题是对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理想生活的渴求。
1.作者连用四个“我不相信”组成的排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我”有可能代表着怎样一种人?请你联系实际生活加以简单的评价。
3.北岛《回答》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首朦胧诗,请你再抄一首北岛的诗歌,体会北岛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走向远方
汪国真
汪国真(1956—2015),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当代诗人、书画家。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发表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其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掀起一股“汪国真热”。2005年始,他的书法作品被作为中央领导出访的礼品,赠送外国领导人。2005年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
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作品的一个特征经常是提出问题,而这问题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升华,凝练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哲理。出过多部诗集如《年轻的潮》《年轻的思绪》《热爱生命》《雨的随想》《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旅程》等。目前中国出版的研究和赏析汪国真作品的专著已有《年轻的风采——专访汪国真》、华侨出版社的《汪国真风潮》、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年轻的潇洒——与汪国真对白》、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汪国真的诗》等。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
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
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
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
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
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
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我们学着对待流言。
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①,
这便是我们的大勇,我们的修养。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
道路漫长,
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
我们不停地走着,
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
从少年到青年,
从青年到老年,
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选自:汪国真.汪国真经典代表作[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7.)
【注释】
①“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出自苏轼的《留侯论》。意思是: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没有原因的情况下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这首诗言语质朴且有力量,文字简练且有感染力,充满感情的鼓励。
走向远方是指每一个人的成长去向,在去往远方的路上,我们会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而所发生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份经历都是值得我们珍藏和学习的,如诗中所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
雨果曾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在追寻的过程中,就要把狂风暴雨抛于身后!
《走向远方》是首寓意深刻,哲理深透的诗歌,该诗排比句也体现了汪国真的一贯写作手法。
1.“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一句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2.“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这两个比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