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信概述

一、书信概述

(一)书信的起源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明使中华儿女养成了注重伦理、交际和礼仪的良好风尚。书信起源于何时,无法查考。大致可推断为《尚书》中的《君奭》篇,为周公致召公奭的函件。在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函札,“信”与“讯”通,送信的使者,也叫信使。随着时代变迁,两者合而为一,统称书信。

在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较早的一封信,要算春秋时期郑国大夫郑子家给晋国正卿赵宣子(即赵盾)的信。公元前610年,晋国国君灵公提出不会见郑国国君穆公,因为郑国在晋郑两国的联合上用心不专,而同楚国时有来往。郑国大臣郑子家闻知后,为澄清是非,就派了一个通信官给赵宣子送去了这封信,即“使执讯而与之书”。可见,在我国书信的由来和应用源远流长。

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古代的书信最早是用小刀把要写的意思刻在一尺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称作“竹简”或“木简”。到了汉代,篆书发展成隶书,加之丝织品的出现,又开始使用素帛,也就是将书信(文章)写在一尺左右长的绢帛上,故称“帛书”或“尺素”。自从东汉人蔡伦总结前人经验,采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造纸后,才有了采用纸写的书信,书信的传递更方便,应用更为普遍。

现代社会,从个人家庭到整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许多事情,使人们需要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互通情感、进行交流。尽管现代通信十分发达,有电子邮件、电话联系、手机通信等,这只是载体的区别,书信的内涵和功能并没有改变。

(二)书信的分类

为了更好地掌握书信的写作,我们可以将书信按不同要求进行分类(见表8-5)。

表8-5 书信分类表

我们将书信进行分类,其目的是更好地掌握其写作特点和要求。书信这种文体,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从写作的角度看,似乎较简单,但是要恰到好处地表达意图,还需要掌握其写作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