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汇单位
1.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对一个语言片段,不断地进行切分,得到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就是语素。例如“蜡烛”一词就有两个语素。语素是构词的单位,词是造句的单位。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大”“小”“人”“天”“地”“东”“啊”等;也有两个音节的,如:“蜿蜒”“徘徊”“参差”“沙发”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如:“巧克力”“乌鲁木齐”“奥林匹克”“布尔什维克”等。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借来的,三音节及三音节以上的语素大都是从外语借来的。
确定语素的方法是“同形替代法”。例如“礼物”中的“礼”和“物”可以为别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来替换,而且替换以后仍然有意义。例如:
物——货物、杂物、财物
礼——礼品、礼节、礼堂
以上替换,说明“礼物”这个词是有“礼”和“物”两个语素构成的。而像“冰激凌”“秋千”“马达”等,要么是有的成分不能被替换,要么是替换后意义发生改变,所以都是一个语素。
词和语素有的有交叉的情况,即一个语素可能也是一个词。例如在“景色非常美”和“天气真好”这两个句子中,“美”“好”有声音有意义,是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都分别是词。但是在“我们的明天更美好”中,“美好”已经结合成为一个不容随意拆开的整体,是句子中一个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以是一个词。在“美好”这个词里,“美”和“好”各自都是一个语素。我们在鉴别一个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词还是语素时,就看它是否能独立运用,能独立运用的是词,不能独立运用的是语素。
根据构词功能,语素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两类。本身就能成为一个词的语素是成词语素,如前面分析的“美”和“好”就是如此。只能同其他语素结合成词的叫不成词语素,如:“阿”“民”“语”等。
不成词语素中有一些位置是固定的,只表示附加的意义,如:“阿”“们”“子”“者”,称为词缀。除此之外其他的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都称为词根,即表示词的基本意义的语素。
辨析:语素、词和字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同一个字可以表示不同的语素,例如:
好:美好(hǎo)——喜好(hào)
长:漫长(chánɡ)——成长(zhǎnɡ)
有的字既不是词,也不是语素,只表示一个音节,例如:“旖”“滂”“尴”等。但是它们可以和其他字分别结合成“旖旎”“滂沱”“尴尬”。
成词语素在组成词的时候,是语素;在组成句子的时候,是词。例如“书”和“字”,在“他看书,我写字”这个句子中都是能独立运用的单位,是组成句子的成分,所以是词;在“书本”“字迹”中,只是组成词的成分,所以是语素。
2.词
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例如:“我们的明天更美好。”这个句子由“我们”“的”“明天”“更”“美好”5个词组成的。这5个词都能分别和其他的词组成另外的句子。5个词中,“的”和“更”无法再拆分,“我们”“明天”“美好”似乎可以拆,但是它们的意义不是两个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已经紧紧地凝结在一起。在这个句子里,它们都分别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表意单位,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充当句子成分的。
3.固定短语
短语是由词与词组合构成的,一般的短语根据表意需要临时组合词语而成,如:“看电影”“召开会议”等;有些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从形式到意义都成为一个整体,一般不能随意增删、改换其中的词语,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称为固定短语。固定短语分为专名短语和熟语两大类。
专名短语是一些用于专门名称的短语,国家、机关、单位等都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一般短语如果用于书名、杂志名或电影电视片名就成了固定短语。
熟语包括成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等,结构比较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