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意

二、立意

“立”有确定的意思,“立意”是指确立作品的主题。还可以说,立意也就是确定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人们往往把主题比喻成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这就说明立意在文章中不仅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社会思想与社会舆论具有导向性价值。

要写好文章,就要掌握好立意的要求。通常读者乐意阅读那些立意高远的文章,即主题具有正确性、鲜明性、深刻性和新颖性特征的文章。

(一)立意的正确性

文章的主题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者说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7-1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篇叙事长诗,其中有绝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选自:谢孟.中国古代作品选(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62.)

诗句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强烈对比,揭示出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不仅立意正确,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更成为人们对封建统治的愤怒与控诉的代言。

例7-2

培根在《论求知》中写道:“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以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物,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选自:[英]弗兰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培根论说随笔选[M].何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2.)

此篇的中心论点“知识就是力量”后来风靡世界影响至今。

(二)立意的鲜明性

一篇文章应突出一个主题,特别是应用类文体,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当今被称为信息时代、“读图时代”,各类媒体传播出巨大的信息量。“眼球经济”形象地告诉我们,要吸引读者,立意鲜明是必不可少的。如,“简介”就是简单地介绍别人需要知道的主要方面,或有特点的方面;“论文”突出自己研究的主要观点或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成果。多个观点和成果,可以采用多篇文章论述,也可以采用著书的形式,分章节论述。但是,分章节论述,每个章节也只能论述一个主题,而不是多个主题堆砌在一个章节之中阐述。

显然,要使文章的主题鲜明,就必须使主题单一、突出,便于吸引读者,也便于读者准确地理解文章。

(三)立意的深刻性

文章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时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反映出事物最深层次的本质意义。

例7-3

胡适在《容忍与自由》中写道:

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了母校康耐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我们谈到英国史学大师阿克顿(Lord 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布尔先生那天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更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选自:刘绍唐.胡适选集·杂文[M].台北:传记文学社,1970:227.)

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从个人经验说到宗教史,再说到政治思想,论证了容忍是一种普适的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的观点与胡适先生的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有相通之处。这证明胡适先生这篇文章立意深刻,其主题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四)立意的新颖性

文章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例7-4

苏轼在《题庐山西林壁》中吟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选自:谢孟,鄢凌.中国古代作品选(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8.)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若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事物的特征,由此形成文章的主题,比较容易出新意。文章主题新颖,增加了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