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极其灿烂的成就。

先秦文学是指远古至秦统一中国之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的文学,主要样式是诗歌和散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诗305篇,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诗经》中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反映了人民群众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形象生动,风格淳朴自然,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开辟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之后的第二个重要时期,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创作了以《离骚》为代表的光辉诗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要代表的“楚辞”,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代表先秦诗歌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等各派学说竞起,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思想界形成。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并在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论语》《老子》《墨子》为语录体,《孟子》《庄子》为对话体,《荀子》《韩非子》为专论体。《庄子》《孟子》擅长论辩,文学性强。先秦诸子散文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影响后世的文学创作。与之相辉映的,是记言记事的史传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传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尚书》记言,文字古奥。《春秋》记事,微言大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叙事散文,它们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和高超的写作艺术,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的滋养,尤为明显。

秦朝二世,学术与文学几乎一片荒芜,李斯《谏逐客书》为仅存之名篇。

西汉时期,统治者实施休养生息的政策,学术得以复兴。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赋体文学进入高峰。散体赋是随南北文化合流,融铸诗、骚、散文而成的一种新体,作家的文学激情和审美感受在散体赋中得到了充分抒发,中国文学发展中一段辉煌的历史便由此展开了。汉赋经过了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几个发展阶段。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扬雄的赋作,驰骋想象,铺张夸饰,使作品产生超乎寻常的巨丽之美,体现出铺张扬厉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东汉抒情小赋感情激切,由自怨其生而转为伸张正义,表现出强烈参与现实的入世精神。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这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所出现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它以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杂言和五言为主的句式,朴实自然的语言,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幅形象画卷,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它的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古诗十九首》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汉代散文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政论散文和史传散文两类。代表汉代散文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首创纪传体这一新的史书体例,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它所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高超的叙事艺术,雄深雅健的风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获得了更加自觉的发展,诗歌、散文、辞赋、小说、骈文等样式都取得显著成就。五言诗进入了大发展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以王粲等“建安七子”为骨干的邺下文人集团,其诗歌具有时代特色鲜明、情感真挚强烈、格调慷慨悲壮、文笔健美有力的共同风格,历来作家都把“建安文学”看作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魏晋之交,世风变易,阮籍、嵇康等人继承“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阮籍的《咏怀》组诗,开创我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东晋玄言诗占据诗坛,陶渊明超拔流俗,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诗歌题材。其后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们对诗歌题材和诗歌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此外,在南北朝的著名诗人中,鲍照、谢朓、庾信等人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这一时期乐府民歌再现光彩,因南北地域、民族、文化及心理的差异,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骈文是这一时期的流行文体,形式上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但仍有一些佳作。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引人注目。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轶事小说,是我国小说艺术的雏形,开启后世笔记小说的先声。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著。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唐文学的繁荣,表现在诗、文、小说、词的全面发展上。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期大师辈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继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藻饰诗风,扩大诗歌题材,在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大胆探索,为唐诗的变革和繁荣开辟了道路。

史称盛唐的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出现了两大风格不同的诗歌流派,创造出各种诗歌之美。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开拓了山水田园诗的题材,融合诗画的艺术手法,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描绘雄奇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追求不朽功名的意气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诗歌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李白和杜甫,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雄视千古的“双子星座”。李白诗歌内容丰富多彩,他继承并发展了庄子、屈原所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以蔑视权贵的不屈精神,奔放炽烈的政治热情,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把我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峰。杜甫继承了《诗经》、汉乐府、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其诗歌集中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感情深厚真挚,风格沉郁顿挫,向有“诗史”之称。李白和杜甫,分别以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卓越成就,泽被后世,成为诗歌创作的光辉典范。中唐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和民众疾苦的新乐府诗。白居易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把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以生动的形象、动人的情节、缠绵的感情、优美的语言,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他著名诗人,尚有韩愈、孟郊、贾岛、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等。晚唐诗歌,气格卑弱,最有成就的是有“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和杜牧。杜牧擅长七绝,其怀古咏史诗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李商隐精工七律,在爱情题材、心灵世界领域,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深情绵邈的朦胧境界,使抒情诗的意蕴更加含蕴深沉。

唐代散文创作也取得重大成就。韩愈、柳宗元发起了一场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的古文运动,建立起新的美学规范,其散文能积极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内容充实,感情真切,手法丰富,体式多样,其中议论文、人物传记、寓言和山水游记成就最高。唐代还出现两种新的文体:一是唐传奇,一是曲子词。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它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曲子词是配合燕乐歌唱的新诗体,初唐时即在民间及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时词体基本建立,晚唐至五代,艺术趋于成熟。五代时西蜀和南唐成为词的创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南唐后主李煜以词写亡国之痛,境界开阔,寄慨遥深,语言清丽,在词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宋代文学之胜的是宋词。宋初词坛虽因袭晚唐五代词风,但也有开拓革新。宋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最早领袖词坛的是晏殊,范仲淹、富弼、宋祁、欧阳修、张先、梅尧臣等都出其门下,词作影响很大,因而有晏欧一派,他们创作出大量抒情浓郁美丽动人的爱情词,风格雍容婉丽。范仲淹词描写塞外景象与边塞生活,风格沉郁苍凉。晏殊之子晏几道,词作叙写男女悲欢离合,语淡情深。柳永于词,多有贡献,他以写都市繁华和相思旅愁见长,大量制作慢词,擅长铺叙白描,发展了词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在词史上富有开创性。文学巨匠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扩大题材,提升意境,丰富表现手法,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此外,秦观、贺铸、黄庭坚、周邦彦等人,分别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共同创造了北宋词坛的繁荣局面。这是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情调并存的繁荣期。南北宋之交的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之一,她近嗣秦观,远师李煜,其后期作品抒写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感情凄切,涵蕴弥深,艺术上自成一家,被后人誉为“婉约正宗”。

靖康之难后,感时伤乱、抗金爱国成为词作的重大主题。南宋前期,李纲、岳飞、张元干、张孝祥等上承苏轼一脉,都写有豪放激荡的词篇。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词作内容和社会现实、词人命运与人格紧密联系,既借鉴诗歌又吸取散文的创作手法,利用各种创作手段和语言,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属于辛派的著名词人有陆游、陈亮、刘过等。辛派后劲则有刘克庄、刘辰翁等。南宋后期宋金对峙相对稳定,婉约词派复兴,代表人物姜夔继承周邦彦,走尚风雅、立格律的创作道路,词作变直抒胸臆为比兴寄托,意境清空,格调骚雅,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史达祖、高观国等为其羽翼。吴文英与姜夔一样师承周邦彦,而作词多采李贺、李商隐的诗艺,注重炼字琢句,词境幽邃晦涩,质实密丽而自成一派。由宋入元的词人尚有周密、王沂孙、张炎等,这些遗民词作一片苦调哀音,苍茫感慨。

宋诗与唐诗相比,盛极难继,但宋代诗人着重从艺术构思、手法技巧、篇章结构、遣词造句上去创新,以理性态度体察人情物理,表达思想见解,自有特色。北宋初期流行西昆体,经过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的努力,开创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稍后大诗人王安石,进一步形成宋诗的特点。北宋诗坛影响最大的诗人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蕴深厚,诗风清雄,在创造宋诗新面貌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庭坚尊崇杜甫,把杜诗视为诗歌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有“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之说,创作求新求变,诗风瘦硬生新,成为江西诗派的宗主。南宋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留下诗作近万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形成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南宋后期国势孱弱,诗坛出现“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但作品现实性不强,诗风浮弱。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和汪元量等人的诗篇,浩气磅礴,为这时期的诗坛增添了最后一道光彩。

宋代散文是在古文运动中发展起来的,宋初西昆体统治文坛,文坛领袖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他坚持“事信言文”的主张,提倡平易通达的文风,在他的提携下,曾巩、王安石和苏氏父子先后登上文坛,和韩愈、柳宗元一起被后人尊崇为“唐宋八大家”,其中苏轼散文内容深广,各体兼备,自由挥洒,排宕宏伟,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欧、苏等人的作品,一直成为后人学习古代散文的楷模。此外,宋代通俗文学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而得到发展,在唐代讲唱文学的基础上演化产生了话本,成为后世演义小说和白话小说的滥觞,推动着古代叙事文学逐步走向黄金时期。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以其高度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杰出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形式体制,开辟了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其名剧《窦娥冤》以酣畅豪雄的笔墨,为我国古典悲剧艺术提供了典型范例。王实甫的《西厢记》以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和完整的舞台艺术,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关、王和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剧的“四大家”。元末,南戏继杂剧之后走向兴盛,高明的《琵琶记》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它以耀眼的光辉,不仅映照当时的剧坛,而且笼罩着整部戏曲的历史,为明清传奇奠定了基础。散曲是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体,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分庭抗礼,代表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子,套数由两支以上属同一宫调的曲子连缀而成。元散曲的内容,大多抒写汉族知识分子在元蒙统治者重压下的愁苦郁闷。散曲语言通俗生动,幽默感极强,作品具有浓郁的市民通俗色彩。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以关汉卿和马致远为代表,作品通俗平易,诙谐泼辣;后期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与乔吉,风格趋于雅正典丽。其他重要的散曲作家还有白朴、贯云石、张养浩、睢景臣等。作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元代与前代相比处于低谷时期。

明代由于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随之产生的人文主义思潮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促进了小说、戏曲和各类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明代出现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明初罗贯中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作品主要描写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魏蜀吴三国的斗争,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文化心理,表现出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贤臣的渴慕。施耐庵的《水浒传》艺术地再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等三十六人为首的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突出了“官逼民反”的进步主题,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它和《三国演义》一起奠定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明中叶以后,长篇小说创作兴起高潮,出现神怪小说、世情小说、历史小说、公案小说等佳作。吴承恩的《西游记》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通过寓人于神、人神合一的孙悟空形象,表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战胜艰难困苦的无畏精神,体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署名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借《水浒传》中之西门庆为话题叙写西门庆一家之事,对揭露明代官商勾结、鱼肉人民的黑暗面,有其积极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白话长篇小说,在古代小说中具有开创性意义。明代短篇小说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主要形式是拟话本,这是一种文人模仿民间话本而创作的案头文学。冯梦龙整理编成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明代戏曲分传奇和杂剧两类,主体是传奇,与元代剧坛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汤显祖,其“临川四梦”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浪漫主义爱情剧《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爱情波折,揭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成为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其他传奇作家作品还有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杂剧则有康海《中山狼》和徐渭《四声猿》。

明代的诗文领域,初期刘基、宋濂、高启的作品较有社会现实内容。中叶以后出现以李梦阳为核心的前七子和以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他们都以复古相号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诗文发展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但也存在弊端。后期文坛有反对“前后七子”复古倾向的“唐宋派”,其中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继而反对拟古主义的有袁宏道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晚明出现了富有特色的小品文,代表作家是张岱。明末陈子龙、夏完淳的诗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明代散文有其特色,但诗的成就不仅远逊唐宋,而且不及清代。

清代是中国最后的一代封建王朝,中国文学到清代已经过数度变迁,具有丰富的历史积累,各类文体呈现出蔚为大观的集大成的景象。中国古代文学一般指从上古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华民族文学。其中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又被称为近代文学。

清代文学成就最大的是小说,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为背景,以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表现了具有叛逆倾向的青年与传统思想的尖锐冲突,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堪称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高峰。作品更以异常出色的艺术形象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使学术界产生了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给社会带来的严重祸害,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为以后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文言短篇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作品叙写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歌颂爱情,抨击时弊,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戏曲创作保持着明末的旺盛势头,清初吴伟业的《秣陵春》、李玉的《清忠谱》,标志着戏曲创作艺术的更加成熟。清代传奇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前者演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倾向,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抒情色彩。后者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主线,记录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是一部思想和艺术达到完美结合的杰出作品。“南洪北孔”之后,传奇趋向衰落,地方剧开始繁荣。

清代的诗、词、散文,总体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名家迭出,流派众多。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以气节高尚而被后世景仰的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学者。钱谦益和吴伟业主领虞山派与娄东派,王士祯提倡“神韵说”,均是当时诗坛领袖。清中叶诗坛,流派纷呈,但受训诂考订的朴学影响,大都主张复古,如沈德潜倡“格调说”,翁方纲主“肌理说”等。给诗坛吹进清新空气、独树一帜的是袁枚,与袁枚同属“性灵派”的有蒋士铨和赵翼,他们合称“乾隆三大家”。乾隆诗坛上,吟唱盛世悲歌,可视为性灵派外围的是郑燮、黄景仁等。清代词坛呈现中兴气象,清词人中最重要的是康熙朝的三大家,即陈维崧的阳羡词派、朱彝尊的浙西词派和誉为“国初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清中叶张惠言开创常州词派,纠浙西派之偏,把词的创作和理论推向尊词体、重寄托的阶段,其影响直达近代。清代散文大体沿着明代“唐宋派”的路线向前发展,“清初三大家”魏禧、侯方域和汪琬,以侯方域的影响最大。中期出现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及其支派阳湖派,由方苞奠基开创,刘大櫆、姚鼐进一步发展的桐城派,其文论形成严密的体系,影响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