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从词汇的使用范围、使用频率、构词能力及稳固性等方面考察,可以将词汇分成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部分。
1.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全民族使用最多、一般的生活当中最必需的、意义最明确的词汇成分的总和。例如:
基本词汇有三大特点:全民性、稳固性、能产性。
(1)全民性:基本词汇表示日常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最基本、最必要的概念和关系,为使用同一语言的人普遍使用,不论哪种行业都要经常使用。
(2)稳固性:许多基本词所表明的事物具有长时期的稳定性,如:“火”“地”“人”“树”“鸟”“上”“下”等,这些事物和概念本身都是极为稳定的,这就使得表明它们的基本词也在千百年的时期里生存着,并且会继续使用下去。
(3)能产性:基本词汇的核心词汇多是一些单音节语素,具有能产性,是构成新词的基本材料。如“大”和“心”,据不完全统计,由“大”构成的词有近400个,由“心”构成的词有400余个。
2.一般词汇
词汇里基本词汇以外的词语构成一般词汇。一般词汇对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反应非常敏感。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认识的提高,新词不断产生。这些以基本词为基础构造出来的新词首先进入一般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当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在长时期中与人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并具备了全民性、稳固性和能产性这三个特点之后,就进入了基本词汇。例如“党”这个词,从过去的一般词汇进入了现在的基本词汇,而且已经进入基本词汇的核心了。
也有原属于基本词汇的某些词,由于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越来越疏远,甚至成了过时的东西,这些词就会退出基本词汇,进入一般词汇。例如“君”“臣”。
(二)传承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外来词、新造词
从组成的来源看,现代汉语的词汇包括传承词、古语词、方言词、行业词、外来词和新造词。
1.传承词
传承词是指古代词汇中流传下来继续使用而延存至今的词。传承词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占据大多数,并多属于基本词汇。例如表示自然现象名称的“风”“雷”“电”“云”“水”“山”“土”“天”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出”“来”“入”“立”等,表示性质状态的“大”“少”“新”“黄”“白”“老”等,在历史上很早就产生,其中不少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
有的词在长期的延续中会在词义、词的结构上发生一些变化,如“走”在古汉语中指“跑”,现在的词义是“步行”。“国”和“家”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现在合成一个复合词“国家”,其中“家”的意义消失了。
传承词中也包括一些历史上从其他民族借来的词。例如“葡萄”“苜蓿”“师子(狮子)”等是西域借词,“站”“胡同”“蘑菇”等是蒙古语借词。东汉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进入了汉语词汇。例如“佛”“塔”“僧”“尼”“菩萨”等。明、清时代,西洋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西方语言的外来词,例如“公司”“赤道”“温带”“亚热带”“地球”“鸦片”等。这些都流传了下来。
2.古语词
古语词是指古代汉语词汇中现在通常不使用的词。这些古语词大致可分成两类:
(1)历史词: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事物、现象,现在已不存在,反映这些事物、现象的词叫历史词。有特殊需要涉及历史的表述时,才会用到这些历史词。例如:
(2)文言词:文言词所反映的事物、现象,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但已由其他的词所代替。例如:
目—眼 甘—甜 履—鞋 食—吃 弛—放松
汲—打水 博—赌钱 肩舆—轿子敛—收缩
文言词虽然被取代,但其中很多成了现代汉语的构词语素,仍以前面所提到的一些词为例:
目—眉目 甘—甘甜 履—履历 食—食品 弛—松弛
文言词已经陈旧过时,现代不再使用。但其中有一些在书面语中还具有生命力,使用时具有典雅、古朴的语体色彩。例如“矍铄”“伉俪”“隽永”“迤逦”“觊觎”“囹圄”等。在某些应用文体中,如贺电、唁电等,用“华诞”“荣膺”“欣悉”“谢世”“罹难”一类词,有时比一般词语更为适合。还有一些文言代词、虚词也不时使用,例如“吾”“尔”“孰”“谨”“毋”“抑”“苟”“也”“矣”等。
3.方言词
方言词是指限于某个地区使用而普通话里并不使用的词。但是方言词汇是普通话词汇的一个重要来源,普通话不断从各方言中吸取有用的成分来丰富自己,例如“背时”“陌生”“龌龌”“面孔”“把戏”“瘪三”“帮腔”“出息”“打退堂鼓”等。这些方言词所表达的特殊意义是对普通话词汇的补充。
方言词进入普通话词汇的速度和数量与方言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关系密切,例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话,八九十年代的广州话,都曾向普通话里输入了大量的方言词。随着内地和港台的接触日益频繁,一些港台词语特别是反映新事物的词语,也进入全民族共同语的词汇中来,例如“小巴”“融资”“物业”“杀手”“娱乐圈”“自助餐”“美食城”“购物中心”等。
人们的口语里往往混杂着各种各样的方言词,书面语中有时也用方言词,但不同类型的文章使用方言词的频率不同。公文和科技著作中不用或很少用方言词,文学作品中因描写风土人物的需要,往往用得较多。
4.行业词
行业词是各种行业应用的词语。行业词也是普通话词汇的来源之一,某些行业词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取得全民性,在专门的意义之外又获得了一个一般的意义,从而成为普通话词汇。例如“战役”“进军”“攻坚战”原来是军事用语,“背景”“角色”“亮相”原来是戏曲用语,“曝光”原来是摄影用语,“工程”“设计”“蓝图”原来是建筑学用语,“比重”“渗透”原来是物理用语,“腐蚀”“饱和”原来是化学用语,“麻痹”“感染”原是医学用语,这些已经应用到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来,成为普通话词汇中的一部分了。
5.外来词
外来词也叫借词,是从非汉语的其他语言里借来的词。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原因,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出现词的借用。
汉语的外来词既多且广。从词源来看,有来自英语的,如“可可”“咖啡”“沙发”“尼龙”“巧克力”“迪斯科”;有来自法语的,如“芭蕾舞”“香槟”“沙龙”;有来自俄语的,如“苏维埃”“拖拉机”“杜马”;有来自德语的,如“纳粹”“盖世太保”;有来自日语的,如“经济”“社会”“干部”“组合”“左翼”“协会”;还有来自蒙语的“胡同”“戈壁”“喇嘛”“褡裢”;来自满语的“萨其马”“啰唆”;来自藏语“氆氇”“哈达”;来自维吾尔语的“阿訇”“亚克西”“坎儿井”;来自朝鲜语的“阿妈妮”“金达莱”;来自阿拉伯语的“木乃伊”“祖母绿”;来自波斯语的“珐琅”,等等。从涉及面来看,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类,也有生活娱乐、饮食穿着、艺术体育等类。
外来词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开放的社会与外界交流多,语言上的渗透与借用也就多。外来词也与语言地位的高低和影响力的大小有关,强势语言对其他语言的影响力较大。
汉语外来词有以下几种形式:
(1)音译词。照着外语词的读音,用汉字译写。例如:的士(taxi)、扑克(poker)、克隆(clone)、蒙太奇(montage)、苏打(soda)、雪碧(Sprite)。
(2)音意兼译词。用汉字译写外语词读音的同时,可以用汉字的意义联想外语词义。例如:幽默(humour)、基因(gene)、黑客(hacker)、乌托邦(Utopia)、俱乐部(club)、可口可乐(Coka Cola)、逻辑(logic)。
(3)半音半意词。一半表音,一半表意。例如:大巴、卡车、啤酒、艾滋病、霓虹灯、摩托车、芭蕾舞、浪漫主义、多米诺骨牌。
(4)借形词。直接借用英文字母,或者英文字母与汉字夹用。例如:MBA、SOS、MTV、WTO、IP、CT、DVD、X光、B超、AA制、卡拉OK、KTV包房。
要注意的是,单纯的意译词不看作是外来词,如“收音机”“电话”“电子邮件”“情人节”“发动机”“电脑病毒”“超级市场”等,它们是根据已有的事物和概念用汉语语素按汉语的构词法造出来的。
6.新造词
随着社会生活、科学技术和人的思想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革,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不断涌现。例如经济领域里的新词语“承包”“合资”“外资”“法人”“公共关系”“企业文化”“宏观调控”“房改”“下岗”“招商引资”,科技新词语“火箭”“导弹”“太阳能”“互联网”“硬件”“光盘”“激光”“液晶”“宇宙飞船”,社会生活方面的新词语“旅游”“度假村”“盗版”“著作权”“方便面”“绿色食品”“手机”“健身”“信用卡”“地铁”,等等。
新造词的产生,扩大并丰富了语言的词汇,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但是,随着新词的大量产生,在书面语里也出现了滥造新词的现象,即任意凑合语素来生造词语,如“盖罩”“丰奢”“葱茂”等。这种词语并不是表达所需要的,意义也不明确,不具备新词产生和成立的条件。对滥造新词的现象要予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