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孟子》
(一)《孟子》简介
1.《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全书共7篇,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宋、元、明、清以来,成为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2.性善论
“性善论”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3.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不详,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二)《孟子》节选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①
公孙丑②问曰:“夫子加③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④矣。如此则动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⑤远矣。”
曰:“是不难,告子⑥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
曰:“有。北宫黝⑦之养勇也:不肤桡,不目逃⑧,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⑨。不受于褐宽博⑩,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
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
,是畏三军
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
,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
也。昔者曾子谓子襄
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
矣:自反
而不缩
,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而闻与?”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
其志,无暴其气
。’”
“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
,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
也。是集义所生
者,非义袭而取之
也。行有不慊
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
也。必有事焉而勿正
,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
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
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
,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选自: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注释】
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②公孙丑:孟子的学生。
③加:在位,担当。
④不异:不足为怪。
⑤孟贲:齐国人,当时的著名勇士。
⑥告子:名不害,孟子同时人。《孟子·告子》篇记载他与孟子曾有过论辩。
⑦北宫黝:复姓北宫,名黝,战国时勇士。
⑧不肤桡,不目逃:不因为肌肤受刺激而退缩,不因为眼睛被刺而转睛逃避。
⑨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被别人动了一根毫毛,就像在闹市上受人一顿鞭挞一样觉得是奇耻大辱。豪,同“毫”,毫毛。
⑩不受于褐宽博:不能受到下层民众的侮辱。褐,粗布。宽博,宽大的衣服。这里用以指代地位低下的人。
严:畏惧。
孟施舍:战国时勇士,事迹无考。
会:会战。
畏三军:害怕对方强大的军队。
曾子:名参,孔子的弟子。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守约:显得较为简要。
子襄:曾子的弟子。
夫子:对孔子的敬称。
反:反思。
缩:理直。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能在言辞上取得胜利,不必从内心去寻找原因。
持:保持,引申为坚定。
暴其气:滥用意气,感情用事。暴,乱。
壹:专一。
蹶者趋者:摔倒的人和快跑的人。
知言:透彻地分析别人的言语。
以直养:用正义去培养它。
馁:软弱。
集义所生:由平日行事的正直日积月累而生成。
义袭而取之:靠一时的正直行为而获得。
慊:满足。
外之:把义看成是心外之物。
有事焉而勿正:从日常行事的积累来培养,而不要专意求取。正,预期。
闵:同“悯”,悲伤。
槁:干枯。
诐:偏颇。
生于其心:这句话前面省略了主语“这四种言辞”。
在道德修养方面,孔子更多地追求平和自在的人生境界,所谓“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在孟子的时代,杨朱等早期道家思想中就已提出贵生的思想,认为自然的人性趋向于清静长寿,因此,只要清心寡欲,人就不会受到外物的侵扰以至丧失心性,身心就能得到养护,达到长寿。而孟子则吸收了这样的思想,建构了儒家的心性修养学说。孟子认为,充斥于身体之中,表现为情感、意气甚至欲望的是“气”,而“气”的“帅”,即主宰,是作为心志的思想意志。此二者又是互相影响的。“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所以要“持其志,无先暴其气”,使人的情感、意志、欲望这些容易为外物所动的倾向都受到自觉自持的心志引导。所以不动心,就是不让气反动其心。一旦气受到心志的控制,身体的一切活动都符合道德,久而久之,自然而然身体中的气也得到了道德的养护,变得至大至刚,集合了道义,扩大为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而一个人到了这样的境地,便能够洞悉任何言辞和人心。
浩然之气的养成,充满了痛苦、挫折与磨难,甚至要经历死亡的考验。它的养成,使人自觉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感受到道德的充沛以及和宇宙合一的欢乐,为了人的独立与尊严,为自由与平等、真理与道义,勇敢地承担起历史的使命,从而使生命与人格迸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辉和感天动地的力量。
1.结合课外对《孟子》的阅读,进一步掌握孟子关于身心及心性的思想。
2.分析《孟子》善用比喻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