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词的聚合
(一)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同义词。同义词通常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种。等义词是概念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词,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任意互相替代。如“土豆”和“马铃薯”,“演讲”和“讲演”,“自行车”和“脚踏车”,“互相”和“相互”。这类词在词汇里比较少,其中多数是词汇规范化的对象,应做出取舍。近义词是概念意义基本相同但又有细微差异的一组词。如“希望”和“盼望”、“想念”和“怀念”、“高兴”和“愉快”、“愤怒”和“愤慨”。一般所说的同义词主要是指这类词,现代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这样的同义词。同义词的基本特征是“大同小异”,学习同义词就是要学会“认同辨异”,从而做到准确用词。
在言语交际中,本不是同义词的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也可以产生同义现象。例如:
“银的”和“铜的”在这里获得了“钱”的意义,和“钱”构成同义现象,但并非同义词,它们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同义现象就消失了。
多义词有几个意义,这几个意义常常各自有自己的同义词,所以一个多义词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之间是局部的同义。例如“痛快”,在“他办事很痛快”这个句子里,“痛快”与“爽快”“直率”同义;在“明天去玩个痛快”这个句子里,“痛快”与“开心”“尽兴”同义。又如“平常”一词,在“他外貌平常,可是精明能干”这个句子里,“平常”和“普通”“一般”同义;在“平常他这会儿早来了”这个句子里,“平常”和“平时”“通常”同义。
1.同义词的辨析
汉语的同义词非常多,这是语言高度发达的表现。准确地把握同义词的异同,尤其是细微差异,是恰当地运用词语的一个重要基础。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同义词的词义进行辨析:
(1)理性意义方面同义词的辨析。
①语意轻重不同。有些同义词所表示的事物概念虽然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之别。例如“违背”“违反”“违犯”和“违抗”都有不遵从的意思。“违背”指背离、不遵守、不实行,语意较轻,常用于协议、诺言、良心等,如“他这个人说话算数,从不违背自己的承诺”。“违反”指不符合,向反面去做。它有的地方可以和“违背”互换,但总的说来,语意较重,常用于理论、原则、规章、制度等,如“他违反校规,受到了记过处分”。“违犯”不是一般的违背、违反,且有触犯、抵触之意,性质严重得多,常用于政策、法令、法规、纪律等,如“党纪国法不容违犯”。“违抗”强调对抗、抗拒,是蓄意的行为,性质恶劣,如“胆敢违抗政府法令的人,定将受到严惩”。再如“优良”“优秀”和“优异”,“优良”指十分好,“优秀”指非常好,“优异”指特别好。类似的例子如:
轻视—鄙视 失望—绝望 爱好—嗜好
损坏—毁坏 清除—根除 固执—顽固
②范围大小不同。有些同义词所指对象的范围有大小之别。例如“性质”和“品质”所代表的都是“属性”这一概念,但“性质”可以指一切事物的属性,“品质”则仅指人的一种精神修养上的特性,范围大小不同。再如“时代”和“时期”都指社会或人生发展的某一时间阶段,但“时代”所指时间较长,“时期”所指时间可长可短。又如“局面”和“场面”都指情势状况,但“局面”指全局性的情势,“场面”指具体的情状。类似的例子如:
心情—心境—心绪 生命—性命 边疆—边境
事情—事件—事故 战争—战役 灾难—灾荒
③侧重不同。有些同义词侧重的方面不同。例如“坚定”和“坚决”,“坚定”侧重于“定”,即不动摇,“坚决”侧重于“决”,即不犹豫;再如“安定”和“稳定”,“安定”含有平安、安好之意,“稳定”更强调平稳、无大变化;又如“爱护”和“爱惜”,“爱护”侧重于保护,“爱惜”侧重于珍惜。类似的例子如:
公平—公正 解除—废除 更改—更换
④集体与个体不同。有些同义词的区别在于,有的词所指的对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有的则专指集体的、概括的。例如“树木”和“树”,“树木”指的是概括的、一切的树(如“这里树木繁茂”),“树”指的则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如“桃树”或“那棵树”)。再如“信件”和“信”,“信件”指同类事物的集合体,很多的信,后者指个别的、具体的信。类似的例子如:
书籍—书 人口—人 船只—船 花卉—花
(2)色彩意义方面同义词的辨析。
①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同义词它们的意义差不多,但是感情色彩不同。例如“结果”“成果”和“后果”,都指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其中,“结果”是中性词,可以用于好的事物,也可以用于坏的事物;“成果”是褒义词,意思是工作或事业上的收获,是一种好的结果;“后果”是贬义词,意思是后来的结果、结局,多用于坏的方面。再如“巨大”“宏大”和“庞大”,都有很大的意思,“巨大”是中性词;“宏大”是褒义词,有雄伟、壮阔之意;“庞大”是贬义词,常含过大或大而无当之意。类似的例子如:
鼓动—煽动 果断—武断 含蓄—含混 依靠—依赖
②语体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主要体现在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书面语和口语各有自己的色彩特点,适用的语境、场合也不相同。例如“儿童”和“小孩儿”都是指比较幼小的未成年人,但前者比较庄重,后者比较亲切。在“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里,如换用“小孩儿”就不协调;而在“瞧,这位老爷爷在逗小孩儿呢”里,如换用“儿童”,也会失去原有情味。再如“恐吓”和“吓唬”,“吝啬”和“小气”,均为同义词,前者多用于书面,后者多用于口头。类似的例子如:
散步—溜达 父亲—爸爸 理发—剃头 如何—怎么
普通用语和公文特殊用语也存在不同,例如:
现在—兹 这—此 私下—擅自 收到—收悉
此外语体色彩还体现在普通话词语和方言词语的不同,专业词语和一般词语的不同上。
(3)搭配意义方面同义词的辨析。
有些同义词在搭配的对象范围方面有所不同。例如“关心”和“关怀”,“关心”的对象范围很广,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既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既可以对上,也可以对下;“关怀”的对象范围比较窄,一般是人,只能对别人,不能对自己,而且一般用于上对下。再如“交换”和“交流”都指双方把自己的东西给对方,但是它们的搭配对象却不同。“交换”可以和“资料”“意见”“产品”“礼物”等搭配;“交流”则与“文化”“思想”“经验”“物资”等搭配。“交换”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比较具体的或所指范围较小的词;“交流”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抽象或所指范围较大的词。类似的例子如:
观察—察看 维持—保持 发挥—发扬 履行—执行
(4)语法功能方面同义词的辨析。
一般来说,词性或句法功能不同的词,不能形成同义词,但是当一个词具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并且分别属于不同词类的时候,则可以在意义相同或相近而词性相近的条件下,分别同别的词形成同义词。例如“刚才”和“刚”“刚刚”,都有不久之前的意思,但“刚才”是时间名词,可以做主语(刚才还是乌云密布,一会儿就雨过天晴)、定语(刚才的电话没打通)、状语(你刚才上课了吗);“刚”和“刚刚”则是副词,只能作状语(他刚下课、小王刚刚还在这儿)。“刚才”在做状语的时候和“刚”“刚刚”构成同义关系。类似的例子如:
拘泥—拘谨 申明—声明 壮大—强大
2.同义词的作用
同义词的产生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言语交际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汉语丰富的词汇中,同一事物、同一概念,往往可以用几个、十几个,以至于几十个同义词来表现。例如表示“看”这个动作,我们可以用“看”“瞧”“瞅”表示一般的看;用“见”“看到”“目睹”表示已经看到;用“望”“眺望”“远眺”“瞭望”表示向远处看;用“仰视”“仰望”表示向上看;用“鸟瞰”“俯视”“俯瞰”表示向下看;用“顾”“张望”“环视”表示回头看和四方看;用“窥”表示偷看;用“盯”“瞄”“注视”表示集中视线注意地看;用“瞪”表示张大眼睛愤怒地看;用“瞟”“瞥”“浏览”表示略略一看;用“察看”“观察”“相”表示仔细地看;用“觐”表示下级看上级;用“视察”“检阅”表示上级看下级;用“观”“观看”“阅”表示看大场面;用“阅览”“阅读”表示看文字之类;用“目击”表示亲眼所见;用“探望”表示远道来看;用“打量”表示上下地看等。
精心选用同义词,对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积极作用。
(1)可以使语言表达精确、严密。例如:
文中“寂静”和“沉寂”是一对同义词,“寂静”表现的是外界环境,而“沉寂”更增添了人物思想情绪的变化,两个词用得恰到好处。
(2)可以避免重复,富于变化。
如果相同的意思都用同一个词语,语句就会单调乏味,而运用同义词语则显得生动活泼。例如:
(3)可以增强语势,丰富语意。例如:
作者连用“庞大”“臃肿”和“肮脏”“龌龊”两组同义词,加强了对国民党极右分子吴稚辉的憎恶之情,既突出强调,又相互补充,语意更加完足。
有的同义词连用之后进而构成具有特殊色彩的成语,例如“家喻户晓”“谨小慎微”“轻描淡写”“门当户对”“花言巧语”“风平浪静”“零敲碎打”“左顾右盼”等。
(二)反义词
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例如“大”和“小”、“上”和“下”、“难”和“易”、“多”和“少”等。这些都是意义相反的反义词,它们是客观事物、现象矛盾对立的反映。但是也有一些词,如“天”和“地”、“日”和“月”、“春”和“秋”、“红”和“白”等,它们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本身,严格说来并不是互相矛盾对立的,只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一范畴中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看待,成为社会的语言习惯,也被视为反义词。
构成反义的两个词必须是属于同一个意义范畴的。如“大”和“小”都属于体积范畴;“昼”和“夜”都属于时间范畴;“长”和“短”都属于度量范畴。不同范畴的词,如“大”和“短”就不能构成反义词。
反义词的范围限于“词”,词和短语是不能构成反义词的。如“好”和“不好”,“乱”和“井井有条”虽有反义关系,但因为“不好”和“井井有条”是短语,所以不能构成反义词。
一个词通常只有一个反义词,但多义词同时有几个意义,因此它的每一个意义,都可能分别同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构成反义配对关系,也就是说,形成一个词和几个反义词对应的情况。例如:“正”,表示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时,反义词为“歪”;表示位置在中间时,反义词为“侧”“偏”;表示正面时,反义词为“反”;表示正确时,反义词为“误”;表示合乎法度、端正时,反义词为“邪”;表示职务是第一把手时,反义词为“副”;表示大于零的数时,反义词为“负”;等等。反义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语言运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1.反义词的类型
(1)绝对反义词。两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不存在中间状态的概念,肯定A就必然否定B,否定A就必然肯定B。例如:
生—死 有—无 曲—直 动—静
真实—虚假 正确—错误 完整—残缺
(2)相对反义词。这类反义词是表示某些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端,两词之间一般存在着中间状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肯定A,必然否定B,但否定A,却不能肯定是B。例如:
大—小 冷—热 苦—甜 软—硬
快乐—忧愁 朋友—敌人 开始—结束
2.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是成对出现的,但两个词的语义范围和使用频率却不相等,存在不平衡现象。例如当我们提问“~不~”时,通常会选用反义词中的一个。如“快—慢”,如果问车速,在不知快慢时一般问:“车速快不快?”可以回答:“快,有100公里/小时。”也可以回答:“慢,只有20公里/小时。”只有在设想或担心其慢时,才问“慢不慢?”在“有多~”这样的格式中,一般情况下会说:“有多快?”类似的例子如“长—短”“大—小”“厚—薄”等。在“有[数量]~”这样的格式中,只能用“长”“大”“厚”,如可以说“有一米长”,不能说“有一寸短”;可以说有“有一尺厚”,不可以说“有两寸薄”。
3.反义词的作用
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鲜明的对比,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1)凸显事物间的对立,加深对矛盾、对立事物的印象和认识。例如:
作者用了一系列反义词语,形成鲜明的对照和映衬,清楚地对照出中国新、旧社会给人的爱和憎,并期待摒弃旧的,迎来新的!读了这一段,我们不禁热血沸腾,强烈感受到方志敏烈士那颗赤热的爱国之心。文中一系列的反义词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反义词对举,利用表面上的矛盾构造更深刻的哲理,言简意赅,深刻有力。许多格言和谚语常常用反义词来表现。例如:
(3)运用反义词凸显事物或概念间的关系,发人深省,耐人寻味。例如:
(4)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增强语势,起到强调的作用。例如:
再如:
4组连用的反义词突出了人们的决心,即要把破旧肮脏的北京城建设成美好欢乐的北京城。
有些反义词还可以用来构成成语,表意更丰富。例如:
取长补短 厚古薄今 深入浅出 喜新厌旧 弃暗投明 苦尽甘来
反义词与同义词交叉复合也能构成成语,例如:
瞻前顾后 生离死别 博古通今 横冲直撞 欢天喜地 长吁短叹
(三)同音词
语音形式完全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的词叫同音词。同音要求声、韵、调完全相同,如“一、衣、依、伊”“权利、权力、全力”“公关、攻关”“公式、公事、攻势、工事”。如果多音节词,要求其重音格式也相同。如“利害”(轻声,剧烈、凶猛)和“利害”(利益和损害),两个词的重音格式不同,不能认为是同音词。
1.同音词的类型
按书写形式是否相同,同音词分作两类:
(1)同形同音词。书写形式完全相同。例如:
bái 白1——东方发白
白2——写白字
白3——表白
hǎikǒu 海口1——河流通海的地方;海港内的港口
海口2——漫无边际地说大话叫夸海口
(2)异形同音词。书写形式不同。例如:
书—输 长—涨 强—墙 情—晴
诡计—轨迹 公关—攻关 报复—抱负 关隘—关爱
需要注意的是,同形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区别。区分方法就是看词的意义之间是否有联系,多义词是具有几个意义的一个词,这些意义相互有一定联系;而同音词则是没有意义联系的几个词,各自独立存在。例如:“花”,表示可供观赏的植物(花木),形状像花朵的东西(灯花、雪花),烟火的一种(花炮),花纹(白地蓝花),用花或花纹装饰的(花篮、花车),颜色或种类错杂的(花白、花猫),模糊迷乱(眼花),比喻年轻漂亮的女子(校花),等等。这些意义之间有相通的地方,所以这个花是多义词。可是另外还有一个“花”,表示用、耗费(花费、花钱、花时间),这个“花”与前面那个“花”意思没有什么联系,所以这两个不同的“花”就是同形同音词。在词典中,同形同音词通常各为独立的条目,而多义词则只设一个条目。
2.同音词的作用
同音词在语言中的运用主要在于能构成同音双关,从而加强语言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例如:
“不亦快哉”中的“快”本是“痛快”之意,前面使用这个词是赞叹坐飞机大有可观,必定痛快;后面再用时,却是兼指坐飞机旅行速度快,一语双关,生动风趣。
侍萍看到周萍(她与周朴园的儿子)打了鲁大海的耳光后,气愤至极,脱口而出“你是萍”,但马上意识到,在当时不能与儿子相认,便急中生智,巧用同音词“凭”字掩饰了过去。作家用双关手法精细地刻画出鲁妈瞬间复杂的心理活动,是剧中精彩的一句台词。
在报刊上,也常见到运用同音关系来嘲讽和揭露某些社会不良现象。例如把不落实的“指标”讽刺为“纸标”,把官多兵少的臃肿机构讽刺为“五官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