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法是什么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换句话说,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我们每天都在说话,可是却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在按什么规则说话,就像人生活在空气里,不知道空气的存在;人每天在行走,不知道保持平衡的力学公式的存在;人每天在用语言交流,却并不知道有语法的存在。一种语言的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和规律是在语言的长期发展和变化中逐步形成的,如汉语的祖先语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就已经存在,这种语言随着使用它的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着,今天的汉语就是多少万年前的汉语变化发展的结果。
语法规定着人们如何用词造句,指示人们怎样正确理解话语的意思。如果有人不按说话规则说话,别人就听不懂。譬如说,“买一斤苹果”“苹果买一斤”,这两种说法我们都能接受,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是符合汉族人说话的规则;可是,如果有人说“一斤买苹果”“斤苹果买一”,就让人不知所云了,因为这两种说法都不符合汉族人说话规则。再如:
(1)他喜欢看书。
(2)书他喜欢看。
(3)*喜欢书他看。
(4)*书看喜欢他。
上面所举的四个例子里,都包含有“他”“喜欢”“看”“书”这四个成分。但是说汉语的人都会感到,前两句能说,后两句不能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例(1)、例(2)是按照汉族人的说话规则组织起来的;而例(3)、例(4)是胡乱拼凑起来的,根本不合汉族人的说话规则,所以不成话。例(1)、例(2)虽然能说,而且包含的成分也相同,但意思有细微的差别。这又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各自所依据的具体的说话规则不一样。可见说话是有规则的。我们学习研究语法就是要学习、研究这种说话规则。
有人可能认为语法不用学,不学语法照样能说话、写文章。事实上,学一点语法知识,自觉掌握语法规则,用以指导语言实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话说(写)得通顺,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使语言更富表现力。
在平时说话、写文章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语病。如果句子有毛病,往往就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例如2007年8月9日《文汇报》第8版一篇短文的标题:
她的微笑难以释怀——记浦东边检站女民警冯雅茹
这句话错在搭配不当,“释怀”是化解、消除的意思,“微笑”怎么能与“难以释怀”搭配呢?应改为:
她的微笑难以忘怀。
语言表达上有毛病,不仅会使文章意思含混不清,有时甚至还会造成政治性错误。例如1974年4月2日《文汇报》一版有一条副标题:
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和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等以及首都群众到机场欢迎
同一天的《人民日报》用的是这样两行字的标题:
我国党、政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陈锡联、吴德、苏振华到机场欢迎
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和夫人等也到机场欢迎
两个标题一比较,前者的毛病就看得很清楚了。按前一个标题,西哈努克亲王、宾努首相也成了“我国党政领导人”了。这不就大错特错了吗?
目前,在各种媒体中普遍存在着语句不顺、文理不通的现象。我们应自觉加强语文学习,包括语法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语文修养,从而使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更好地为我们交流思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