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老子》

七、《老子》

(一)《老子》简介

1.《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为道家的主要经典,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全文共分81章,包括对待一般性问题的准则、治国治天下的道理、诸侯国之间问题与战争、怎样立身处世、如何养生等方面的内容。该书五千言,文约义丰,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其哲学思想核心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国翻译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2.老子简介

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二)《老子》节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

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六十三章)

(选自:高亨.老子注释[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

【注释】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人们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

②斯恶矣:这就有了丑了。

③形:体现。

④相倾:相向,因对立而存在。

⑤和:和谐,谐和。

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无为”的态度处事,用“不言”的方式去教诲别人。

⑦信:诚实。美:华丽。博:博学。知者不博:有知识的人不表现自己博学。博者不知:表现自己博学的人就没真知识。

⑧曲则全:委曲反能保全。

⑨漥(wā)则盈:亏缺反能充盈。

⑩敝则新:陈旧反能新奇。

少则得,多则惑:(知识)少的反而能获取,多了反而迷惑。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以“一”为观察天下万物的工具。一,即老子所谓的“道”。式,也作栻,古代占卜者所用的一种器具,以它转动的结果,来判定吉凶祸福。

不自见,故明:不单一依赖自己的眼睛,所以才看得分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是非昭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

不自矜(jīn),故长:不自高自大,所以才会受到别人的一致尊重。矜,矜持。长,领导者。

图难于其易:打算克服困难,要在它还容易的时候(着手)。

为大于其细:实现伟大的事业,要在它还微小的时候(开始)。

从总体上讲,老子的哲学思想带有唯心色彩,但在一些具体的论述中,他却不时地用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认识事物,给人以富有哲理的启迪。上面所选的几则语录,揭示了有与无、长与短、高与下等范畴互为依存的关系,揭示了曲与全、枉与直、旧与新等范畴互相转化的奥妙。人们要看到老子思想的复杂性、丰富性,不要简单判定。另外,老子辩证的思想方法与简洁的论述风格,也很有可取之处。

1.如何理解老子所阐述的辩证的思想方法。

2.老子关于“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工作有无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