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史记》
(一)《史记》简介
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12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30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70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10表(大事年表)、8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130篇,526 500余字,比《淮南子》多395 000余字,比《吕氏春秋》多288 000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2.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二)《史记》节选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①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②,梁父即楚将项燕③,为秦将王翦④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⑤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⑥,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
太史公⑦曰:吾闻之周生⑧曰:“舜目盖重瞳子⑨。”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⑩?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
,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
,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
功伐,奋
其私智,而不师古,谓
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尚不觉寤
,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
【注释】
①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西)人。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正如本文所说,“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②项梁(?—前208):姬姓,项氏,名梁,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西)人。秦朝末年历史人物,楚国贵族后代,楚国名将项燕之子,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秦朝末年,起兵于会稽。拥立楚王熊心即位,加号“武信君”,平定秦嘉和景驹的势力。在反秦起义的战争中,颇有功劳。秦二世二年(前208),受到秦国名将章邯攻击,大战于定陶,兵败身死。
③项燕(?—前223):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泗水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西)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
④王翦(生卒年不详):字维张,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⑤曹咎(?—前203):九江郡海春县(今湖北蕲春县)人。秦朝末年西楚霸王楚项羽部下大将。初为私家蕲县狱掾,营救犯事入狱的项梁,跟随项梁发动起义,得到项羽重用,拜大司马,封海春侯。楚汉战争时期,奉命坚守成皋(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却禁不住汉军挑战,贸然出击,兵渡汜水,为汉军所袭,兵败自杀。
⑥司马欣(?—前203):程姓,司马氏、程伯休父的后裔,秦朝长史,陈胜起兵后辅佐章邯作战,巨鹿之战战败后,章邯、司马欣、董翳投降项羽,秦灭亡后,由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获得关中之地。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
⑦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⑧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
⑨舜:虞舜,我国上古时代的帝王。盖:原来。重瞳(tónɡ)子:一个眼珠里有两个瞳孔,古人认为这是神异的人物。
⑩苗裔(yì):后代子孙。暴:急骤;突然。“岂……邪?何……也?”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为什么……呢?”“岂”同“何”前后呼应,表示猜测的疑问句。
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
陈涉:名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人,他同吴广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首难(nàn):首先起来造反。蜂起:比喻如蜂拥而起,极言其多。
非有尺寸:谓没有一尺一寸的土地。陇亩:田野。这里指民间。将:率领。五诸侯:指齐、赵、韩、魏、燕(yān)。项羽属楚,合为六国起义军队。近古:当时是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也:用在句末,表示坚决的语气。
背关怀楚:谓放弃关中形胜之地,怀念楚国,东归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义帝:楚怀王孙,名心。公元前208年,项梁立心为楚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尊他为义帝,后来又把他放逐到长沙,并暗地派人把他杀了。难矣:意思是说,在这种种错误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难的。矣,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矜(jīn):夸耀。功伐:功勋。
奋:逞弄。
谓:以为。
东城: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
寤:通“悟”。
乃:却,反。引:援引。这里有借口、推托的意思。天亡我:天要灭亡我。这两句是项羽自杀前说的话。“岂不……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不……吗!”反诘句,用否定来表示肯定的语气。
《项羽本纪》为《史记》的名篇,收录于《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项羽是司马迁重点刻画的历史人物之一。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本纪》给人最深刻最强烈的第一印象,就是项羽这个历史英雄所具有的超乎常人的巨大力量,作者显然把他当成力的化身来描写。这一点在文章一开始便一览无余:“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他的军事才能也在年少时便凸显出来,他学书剑皆不成,独好兵法,然而他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暴露出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性格弱点,为他最终失天下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但年少时的这些弱点还不足以使项羽这位英雄的光芒黯然。司马迁高度评价了他在亡秦过程中所建立的历史功绩。项羽“年二十四”即参加了反秦斗争,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功绩。当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项羽几乎是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唬得其叔忙掩起口:“毋妄言,族矣!”这是何等的胆识与魄力!项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3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其中杀宋义和巨鹿之战的胜利使项羽的军事才能大放光彩。杀宋义使其“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救巨鹿使其“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楚汉之争中,他又数度威逼汉军,困沛公于鸿门,败汉王于彭城,几射杀刘邦于广武。一个勇冠三军、被坚执锐、所向披靡、威武刚猛、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结尾的赞语用极为简洁的文字,对项羽的一生做了历史的总结。项羽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这篇赞语也从传奇处入手:虞舜和项羽本来没有血缘关系,然而两个人都是双瞳孔,司马迁以两个人在相貌上的这种共同特征,将项羽和虞舜联系起来,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难道项羽是虞舜的后代吗?这就更突出了项羽这个人物的神秘色彩。
在论述项羽的光辉业绩时,司马迁强调了他创业的艰难,同时又突出了他发迹的迅速,以及他在历史上的显要地位。秦末群雄蜂起,逐鹿天下;而项羽本无尺寸之地,却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成为天下霸主,政由己出,是数百年未曾出现过的英雄人物。尽管项羽未能履践天子之位,可司马迁还是将他列入专为帝王设计的“本纪”之中。在司马迁看来:项羽顺应了历史潮流,抓住了机遇,同时又具备了杰出的才能。项羽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灭秦称霸的大业;然而仅仅过了5年,他便败在刘邦的手下。司马迁从两个方面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一为他杀义帝而自立,结果众叛亲离;二为奋其私智而不效法古代。司马迁把项羽的性格弱点和英雄气概都一一写出,塑造出一个真实的、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2.“垓下之围”是项羽最终失败的英雄悲歌,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