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语音系统

三、普通话语音系统

(一)声母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普通话中有21个辅音声母,即:b、p、m、f、d、t、n、l、ɡ、k、h、j、q、x、zh、ch、sh、r、z、c、s。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声母的发音:

(1)发音部位,就是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

(2)发音方法,就是气流克服阻碍发出声音的方法。

1.声母的发音部位

按照发音部位可以把普通话的声母分为7类(图2-3):

图2-3 声母发音部位示意图

(1)双唇音:由上唇和下唇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个:b、p、m。

(2)唇齿音:由下唇和上齿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只有1个:f。

(3)舌尖前音:由舌尖和上齿背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个:z、c、s。

(4)舌尖中音:由舌尖和上齿龈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4个:d、t、n、l。

(5)舌尖后音:舌尖翘起和硬腭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4个:zh、ch、sh、r。

(6)舌面音:由舌面和硬腭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个:j、q、x。

(7)舌根音:由舌根和软腭构成阻碍而形成的音,有3个:ɡ、k、h。

2.声母的发音方法

声母的发音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1)构成阻碍和消除阻碍的方式。

按照发音时构成阻碍和消除阻碍的方式,普通话的声母分为五类:

①塞音。发音时,口腔中构成阻碍的两个发音部位形成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时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塞音有6个:b、p、d、t、ɡ、k。

②擦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非常接近,留下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时从窄缝挤出,摩擦成声。擦音有6个:f、h、x、sh、r、s。

③塞擦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先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窄缝,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先破裂,后摩擦,结合成一个音。塞擦音有6个:j、q、zh、ch、z、c。

④鼻音。发音时,口腔里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垂,打开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颤动声带,从鼻腔通过。鼻音有两个,就是m和n。

⑤边音。发音时,舌尖与上齿龈相接构成阻碍,舌头两边留有空隙。软腭上升,堵塞通向鼻腔的通路。气流经过口腔,颤动声带,从舌头的两边通过。边音只有1个,就是l。

(2)气流的强弱。

按照发音时口腔呼出气流的强弱,普通话声母中的塞音和塞擦音分为两类,就是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①送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强。有6个:p、t、k、q、ch、c。

②不送气音。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弱。有6个:b、d、ɡ、j、zh、z。

(3)声带是否颤动。

按照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普通话的声母分为清音和浊音两类。

①清音。气流呼出时,声门打开,声带不颤动,发出的音不响亮。清音有17个:b、p、f、d、t、ɡ、k、h、j、q、x、zh、ch、sh、z、c、s。

②浊音。气流呼出时,颤动声带,发出的音比较响亮。浊音有4个:m、n、l、r。

3.声母的发音

把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结合起来,就可以说明普通话21个声母是怎么发音的。

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可以综合为表2-1。

表2-1 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4.零声母

除了以上说的21个辅音声母外,普通话还有一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例如ān(安)、ēn(恩)、āo(凹)、ōu(欧)、ānɡ(肮)等。我们习惯上叫它“零声母”。汉语拼音的y和w只出现在零声母音节的开头,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使音节界限清楚。例如,yī(衣)、yú(于)、yān(烟)、wánɡ(王)、wēnɡ(翁)等。

5.声母辨正

各地方言的声母同普通话声母不尽相同,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声母时要注意以下4个问题:

(1)分辨zh、ch、sh和z、c、s。

zh、ch、sh与z、c、s的区别在于发音部位的不同,zh、ch、sh是舌尖后音,发音时舌尖翘起来对着硬腭;z、c、s是舌尖前音,发音时舌尖对着上齿背。先发z、c、s,然后把舌尖翘起来对着硬腭,发出的音就是zh、ch、sh。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还有北方方言的部分地区,没有zh、ch、sh这套声母。北方方言里有些地区虽然有这两套声母,但是分合情况和普通话不完全相同。因此,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就要学会zh、ch、sh、r的发音,还要知道普通话里哪些字读zh、ch、sh,哪些字读z、c、s。比较下列各组词语:

z、zh 自立—智力 栽花—摘花 短暂—短站 小邹—小周

c、ch 仓皇—猖狂 一层—一成 藏身—长生 有刺—有翅

s、sh 四十—事实 散光—闪光 三哥—山歌 塞子—筛子

(2)分辨f和h。

f与h的差别在于,f是唇齿音,h是舌根音,二者的发音部位不同。f发音时下唇和上齿构成阻碍,h发音时舌根和软腭构成阻碍。南方有些方言没有f这个声母,普通话的f在闽方言多数读成b、p或h,湘方言有些地区把f读成h,而粤方言则相反,把普通话里一些读h的字(大都是和u结合的字,如虎hu、花huɑ)也读作f。比较下列各组词语:

f、h 开发—开花 开方—开荒 公费—工会 废话—绘画

(3)分辨n和l。

n是鼻音,发音时气流通过鼻腔,由鼻孔呼出,不由口腔呼出。l是边音,发音时气流从舌头的两旁呼出,不从鼻腔呼出。为了分辨n和l,不妨捏住鼻子练习,捏住鼻孔后发音,如果觉得发音困难,而且耳膜有鸣声,那就是n音,反之就是l。闽方言、北方方言里的西南话和部分江淮话里n和l是不分的。有的有n没有l,有的有l没有n,有的n、l随便读。这些方言区的人除了要学会n和l的发音外,还要记住在普通话里哪些字的声母是n,哪些字的声母是l。比较下列各组词语:

n、l 女客—旅客 男子—篮子 难住—拦住 留念—留恋

(4)把浊音改为清音。

清声母发音时声带不颤动,浊声母发音时声带要颤动。普通话里只有m、n、l、r四个浊声母,而吴方言和湘方言却有一套和清声母b、d、ɡ、j、z、s等相配的浊声母,读起来“培”“被”不分,“台”“代”不分,“床”“状”不分,都读成浊音声母。部分地区除了m、n、l、r外还有浊塞音、浊擦音和浊塞擦音声母。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时候,要把这些浊声母改成发音部位相同的清声母。

二、韵母

(一)韵母的发音

普通话有39个韵母。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也有的由元音加鼻辅音构成。按结构可把韵母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带鼻音韵母三类。下面说明三类韵母的发音。

1.单元音韵母

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叫单元音韵母,普通话有10个单元音韵母,从发音说分为三类:

(1)舌面单元音韵母。

ɑ、o、e、ê、i、u、ü是舌面单元音韵母,发音时主要由舌面起作用,气流颤动声带,然后由口腔呼出。元音音色的不同主要是由发音时口腔形状的不同造成的,口腔形状的不同又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和唇形的圆展造成的。

(2)舌尖单元音韵母。

-i(ɿ)舌尖前元音。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例字:资、雌、思、自私、此次。发音时舌尖前伸,靠近上齿背,形成一条窄缝,气流经过时不发生摩擦。只用在声母z、c、s的后面。

-i(ʅ)舌尖后元音。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例字:知、吃、诗、知识、支持。发音时舌尖翘起,靠近硬腭,形成一条窄缝,气流经过时不发生摩擦。只用在声母sh、ch、sh、r的后面。

(3)卷舌单元音韵母。

er 卷舌元音。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例字:儿、而、耳。发音时舌头处于自然状态,舌尖翘起和硬腭相对,气流的通路比较宽,嘴唇不圆。韵母er永远不和辅音声母相拼。

2.复元音韵母

复元音韵母是由2个或3个元音构成的。普通话共有ɑi、ei、ɑo、ou、iɑ、ie、uɑ、uo、üe、iɑo、iou、uɑi、uei13个复元音韵母。

复元音韵母的发音特点是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快速过渡到另一个元音的状况,而不是突变的、跳跃的,中间应该有一串过渡音。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iou、uei两个韵母和声母相拼时,写作iu、ui。例如“球”写作qiú,不作qióu;“灰”写作huī,不作huēi。

3.带鼻音韵母

带鼻音韵母也叫鼻韵母,是由元音和鼻辅音韵尾构成的。普通话共有ɑn、en、in、ün、iɑn、uɑn、uen、üɑn、ɑnɡ、enɡ、inɡ、onɡ、ionɡ、iɑnɡ、uɑnɡ、uenɡ16个带鼻音韵母。

鼻韵母发音时,由元音开始逐渐向鼻辅音过渡,最后阻碍部分完全闭塞,气流从鼻腔流出。

普通话中作韵尾的鼻辅音有两个,就是n和nɡ。鼻韵母有两类,以n为韵尾的是前鼻音韵母,以nɡ为韵尾的是后鼻音韵母。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韵母uen和声母相拼时,写作un。例如“困”写作kùn,不作kuèn。

可见,一个韵母最少有1个音素,最多有3个音素。在由3个音素构成的韵母中,中间的发音最响亮的音素叫韵腹;韵腹前面的音素叫韵头,也叫介音;韵腹后面的音素叫韵尾。韵腹是韵母中不可缺少的成分,韵头和韵尾可以都有,也可以都没有,也可以只有其中的一个。

(二)四呼

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可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4类,简称“四呼”。“四呼”是传统音韵学里的术语,主要是以韵头为标准对韵母做出的分类。

开口呼:没有韵头,韵腹又不是i、u、ü的韵母。

齐齿呼:韵头或者韵腹是i的韵母。

合口呼:韵头或者韵腹是u的韵母。

撮口呼:韵头或者韵腹是ü的韵母。

根据韵母的发音口形、结构和韵尾可以综合为表2-2。

表2-2 普通话韵母总表

续表

(三)押韵和韵辙

押韵是指在特定的文体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韵的字。“韵”与“韵母”不同,韵指韵母中不包括韵头的部分,古代的时候韵还包括声调的成分,同韵的字必须同声调。现代押韵一般不考虑声母、声调和韵头,也不要求韵腹、韵尾完全相同,在韵的归并上,相同、相近的韵母经常可以一起押韵,可归为一个韵。戏曲界习惯上把戏曲唱词中的“韵”叫作“辙”。合辙就是押韵的意思。

合辙押韵可以使诗句、唱词、民歌、戏曲等音调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吟诵、演唱顺口,易于记忆。如毛泽东的诗词《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81.):

大雨落幽燕(yān),

白浪滔天(tiān),

秦皇岛外打鱼船(chuán)。

一片汪洋都不见(jiàn),知向谁边(biān)?

词中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的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都相同(ɑn),所以这首词是押韵的。再看一首世代相传的民歌:

樱桃好吃树难栽(zāi),山歌好唱口难开(kāi);

要吃樱桃先栽树,要唱山歌拉下脸来(lái)。

这首民歌中第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的韵腹和韵尾都相同(ɑi),所以也是押韵的。

先秦韵文一般按30个韵部押韵,隋唐主要按《广韵》中的206韵押韵,宋代归并为106韵(称为平水韵,一度成为诗词押韵的依据)。明清以来,人们又进一步归为“十三辙”。现代人们押韵则根据黎锦熙先生等编的《中华新韵》中的“十八韵”。就总体而言,分韵呈由细而粗的趋势,这既是实际语音的反映,同时也是为了方便文学创作。“十三辙”和“十八韵”的名称、内容,以及同普通话韵母对照见表2-3。

表2-3 十八韵、十三辙及普通话韵母对照表

(四)韵母辨正

有些方言的韵母跟普通话韵母不完全相同,学习普通话时要注意以下4个问题:

1.分辨前鼻音和后鼻音

韵尾-n与-nɡ不分,比较多地分布于吴方言、西南官话、西北方言等地,有-n混入-nɡ的,也有-nɡ混入-n的。n和nɡ发音不同。n是舌尖浊鼻音,发音时由舌尖和上齿背构成阻碍;nɡ是舌根浊鼻音,发音时由舌根和软腭构成阻碍。注意分辨下列各组词语的发音:

ɑn—ɑnɡ 黯然—盎然 扳手—帮手 参天—苍天 反问—访问

iɑn—iɑnɡ坚果—浆果坚持—僵持简述—讲述建材—将才

uɑn—uɑnɡ门宽—门框关注—光柱传单—床单晚年—往年

en—enɡ陈旧—成就分发—风发门市—盟誓审视—省事

in—inɡ 人民—人名寝室—请示信服—幸福亲生—轻生

2.分辨i和ü

i与ü的混淆,一种是i混入ü,如山东青岛话;一种是ü混入i,如昆明、湖南、广西等地的一些方言。i和ü的区别在于发音时i不圆唇,ü要圆唇。在保持舌位不变的前提下,把嘴唇展开或圆起来,就可发出相应的i与ü。重点要记住哪些字读i韵头,哪些字读ü韵头。注意分辨下列各组词语的发音:

i—ü 自立—自律 季节—拒绝 经济—京剧 结交—绝交

截断—决断 分期—分区 今世—军事 切线—缺陷

3.分辨o和e

o与e不分的情况,有o读成e的,如新疆、东北等地的方言;有e读成o的,如西南某些方言。二者区别在于圆唇与不圆唇。根据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o只同唇音b、p、m、f拼,而e则同b、p、f以外的声母相拼,只要把唇音声母后读成圆唇的元音,而其他声母后读成不圆唇的元音就可以了,这样就能把二者区别开来。注意分辨下列各组词语的发音:

e—o 哥哥—伯伯 革命—停泊 得到—波浪 核对—渤海

道德—抚摸 动辄—模仿 合格—寂寞 选择—余波

4.避免i、u韵头脱落

丢失i、u韵头的情况主要发生在西南方言、湘方言,往往把“堆”(duī)读成“dēi”,把“推”(tuī)读成“tēi”。这就需要该方言区的人将本方言与普通话的读音进行比较,找出对应规律,然后可以系统地纠正。注意分辨下列各组词语的发音:

电话—淡化 统帅—统晒 天上—摊上 坏河—害河

灰色—黑色 连连—兰兰 家家—嘎嘎 亡羊—昂扬

三、声调

(一)调值和调类

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的声调可以区分意义。例如“山西”(shānxī)和“陕西”(shǎnxī),“主人”(zhǔrén)和“主任”(zhǔrèn),就是由于声调的不同而意义不同。

声调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调值指声调的实际读法,也就是高低升降变化的具体形式。调值是由音高决定的,音乐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但是调值和音阶不同。音阶的高低是绝对的,调值的高低是相对的。在音乐里,如C调的1,不管谁来唱,也不管用什么乐器来演奏,音高都是一样的;调值则不同,用普通话读“天”字,成年男人的调值比女人和小孩儿的低,同一个人情绪平静时的调值比情绪激动时低。

为了把调值描写得具体、好懂,一般采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声调(如图2-4所示)。把一条竖线分作四格五度,表示声调的相对音高,并在竖线的左侧画一条短线表示音高升降变化的形式。

图2-4 普通话调值五度标记图

调类指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归纳在一起建立起来的类别。例如普通话的“行、学、拔、群、排”调值相同,都是由3度到5度,就属于同一个调类。古代汉语的声调有四个调类,古人叫作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合起来叫作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各方言的调类都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

(二)普通话的声调

普通话有四种基本调值(图2-4),可以归并为四个调类。定名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1)阴平。由5度到5度,高而平,叫高平调或55调。例如“他”“风”“空”“中”。

(2)阳平。由3度到5度,由中音升到高音,叫中升调或35调。例如“学”“来”“才”“强”。

(3)上声。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由半低音降到低音再升到半高音,叫降升调或214调。例如“水”“好”“努”“友”。

(4)去声。由5度到1度,由高音降到低音,叫全降调或51调。例如“代”“笑”“世”“建”。

作诗(格律诗)填词要讲究所谓的“平仄”。“平仄”这一概念的外延,古今稍有区别。古代汉语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平”指阴平、阳平,“仄”指上声、去声。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在戏曲、唱词中,句末韵脚比较注意运用平仄相对的规律,一般是上句句末多数用仄声字,下句句末多数用平声字。快板、快书等也往往运用“上仄下平”的规律。

四、音节

普通话的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3个部分构成。

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配合有比较强的规律性,掌握这种配合规律,有助于学习普通话。这种规律可以用表2-4来表示。

表2-4 普通话的声韵配合规律

从表2-4中可以看出,普通话声母和韵母配合的主要规律有以下四条:

(1)b、p、m和d、t能和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b、p、m和合口呼相拼限于u,不能和撮口呼韵母相拼。

(2)ɡ、k、h,zh、ch、sh、r,z、c、s这三组声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

(3)j、q、x和上述三组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相拼。

(4)n、l、零声母和四呼都能相拼。

(5)d、t只能跟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韵母相拼,不跟撮口呼韵母相拼。

表中所示某组声母与某呼韵母有配合关系,并不是指该组声母与该呼所有的韵母相配合,只是与部分韵母相配合。比如,n、l同撮口呼韵母配合,实际只与ü、üe配合,但并不与üɑn、ün配合。又如,d、t与齐齿呼韵母有配合关系,但d、t并不同齐齿呼韵母in配合,却同inɡ配合,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判定“丁”“盯”“钉”“顶”“定”“听”“停”“挺”是后鼻音。还比如舌尖前音z、c、s同合口呼韵母有配合关系,但却不同uɑ、uɑi、uɑnɡ相配合,利用这个规律,就能断定“抓”“刷”“拽”“踹”“甩”“庄”“窗”“双”这些字的声母是翘舌音。

五、语流音变

在一个语流中,语音有时会发生各种临时变化,即在语流中,连着读的音素、音节或声调有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别于语音经过一段时间而产生的历史变化,这种音变叫作语流音变。普通话中的语流音变主要有变调、轻声、儿化、“啊”的音变。

(一)变调

在语流中,有的音节的调值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叫作变调。

1.上声的变调

两个音节相连,前一个音节是上声时,这个上声受到它后面音节声调的影响发生变调。规律是:

(1)上声和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35。例如:买米、好酒、点火、检举、冷水。

(2)上声和非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21(半上)。

上声加阴平,例如:武装、好书、写诗、启发。

上声加阳平,例如:语言、好房、举行、想赢。

上声加去声,例如:努力、许诺、写信、伟大。

(3)三个相连,根据词语内部层次不同,有两种情况:

上声+(上声+上声)→半上(21)+阳平(35)+上声(214)

例如:小老虎、很勇敢、厂党委、纸雨伞、老领导

(上声+上声)+上声→阳平(35)+阳平(35)+上声(214)

例如:展览馆、雨伞厂、洗脸水、演讲稿、保险锁。

在快读的条件下,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读成“阳平+阳平+上声”。

2.“一”和“不”的变调

“一”的本调是阴平,单读时或在词句末尾时读本调。例如:一、第一。在阴平、阳平、上声的前边读时发生变调,改读为51去声;在去声前改读为35阳平。“不”的本调是去声,在去声的前边改读为35阳平。

(1)“一、不”+去声(51)→阳平(35)+去声(51)。例如:

一定 一向 一对 一个 一去 一样

不去 不唱 不会 不对 不孝 不敬

(2)“一、不”+非去声→去声(51)+非去声。例如:

一听 一说 一人 一行 一举 一想

不说 不吃 不行 不成 不准 不许

(二)轻声

在词或句子里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得又轻又短,这样的语音变化叫作轻声,例如,“石头、桌子、说过、喜欢”等词里的第二个音节都读轻声。

轻声的性质和声调的性质不同。声调决定于音高,轻声决定于音强和音长。轻声的特点是发音时用力特别小,音强特别弱。

1.轻声的表现

一般来说,轻声音强比较弱,音长比较短,音高则由前面音节的声调所决定,大体情形如下:

(1)阴平字+轻声字→2(半低),例如:桌子、星星、吃着、酸的。

(2)阳平字+轻声字→3(中),例如:馒头、南瓜、梨子、红的。

(3)上声字+轻声字→4(半高),例如:椅子、码头、喜欢、美的。

(4)去声字+轻声字→1(低),例如:面子、看头、绿的、护士

轻声在音色方面的影响,可以表现在声母和韵母上。

声母方面表现为使不送气的清塞音、塞擦音浊化,如“哥哥”[kɣ kɣ]变为[kɣ ɡə],“我的”[uote]变为[uodə]。

韵母方面表现为元音央化和失落。央化的例子如“棉花”[miɑn xuə]变为[miɑn huə],失落的例子如“意思”[isi]变为[is]。

2.轻声音节的出现范围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例如:红的、卖菜的、悄悄地、说得、唱着、去了、听过。

(2)语气词“吧”“嘛”“呢”“啊”等。例如:玩吧、好嘛、你呢、是啊。

(3)叠音词、重叠式构词和动词重叠形式的后音节。例如:星星、姥姥、妹妹、看看、学习学习、合计合计。

(4)后缀“子”“头”和词尾“们”。例如:金子、底子、想头、骨头、它们、你们。

(5)名词、代词后面表方位的词或语素。例如:脚上、桌子上、被子里、抽屉里。

(6)用于动词、形容词后面作补语的趋向动词。例如:穿上、放下、拿出来、推进去、扎起来、说下去。

(7)量词“个”常读轻声。例如:五个、十个。

(8)习惯轻声。例如:月亮、西瓜、鼓捣、意思、志气、便宜、位置。

3.轻声的作用

有的轻声音节和非轻声音节构成对比,区别意义和词性。例如:

买卖(轻):生意,名词。 买卖(重):买和卖,动词。

地道(轻):纯粹,真正,形容词。 地道(重):地下通道,名词。

大意(轻):疏忽,没有注意,形容词。大意(重):主要的意思,名词。

东西(轻):泛指各种事物。 东西(重):东面和西面。

(三)儿化

儿化是指后缀“儿”与前面音节的韵母融合成一个音节,使韵母带有卷舌色彩的现象。儿化时后缀“儿”不能成音节,只代表一个卷舌动作。

1.儿化韵的发音

(1)无韵尾或有u韵尾,只加卷舌动作。例如:花儿(huɑr)、卷毛儿(mɑor)。

(2)有-i、-n韵尾,去掉韵尾再加卷舌。例如:笔尖儿(jiɑr)、小孩儿(hɑr)。

(3)韵母为i、ü时,加元音[ə]再加卷舌。例如:小旗儿(qiər)、马驹儿(juər)。

(4)韵母为舌尖元音时,元音变为[ə]再加卷舌。例如:鸡子儿(zər)、吃食儿(shər)。

(5)有-nɡ韵尾,去掉韵尾、元音鼻化。例如:小床儿(chuɑnɡr)、花瓶儿(pinɡr)。

2.儿化的作用

(1)区别词义。例如:

信:信件。 信儿:消息。

头:脑袋。 头儿:首领。

白面:小麦粉。白面儿:毒品,海洛因。

(2)区分词性。例如:

盖:动词,打上,蒙上。 盖儿:名词,盖子。

尖:形容词,末端锐利。 尖儿:名词,锐利的末端。

(3)一些儿化词常常有“小”的意义,而且有喜爱、亲切等感情色彩。例如“小孩儿”“小猫儿”“小刀儿”“小碗儿”“小玩意儿”。不过这个现象并不严格,“老头儿”“老伴儿”“大院儿”“东边儿”没有小的意思,“小偷儿、小流氓儿”也说不上什么喜爱的意味。

(四)“啊”音变

语气词“啊”经常位于其他词的后面,发音受前面音节影响,产生音变。其音变的类型主要是增音,具体情形如下:

(1)i、ü、ɑ、o、e、ê+ɑ→yɑ呀,例如:鸡呀、鱼呀、什么呀、回家呀、泼呀、哥呀、妈呀、鞋呀。

(2)u+ɑ→wɑ哇,例如:路哇、流哇、好哇。

(3)n+ɑ→nɑ哪,例如:天哪、看哪、办哪。

(4)nɡ+ɑ→nɡɑ啊,例如:行啊、听啊、想啊。

(5)-i、er+ɑ→rɑ啊,例如:是啊、儿啊、治啊。

(6)-i+ɑ→zɑ啊,例如:字啊、词啊、撕啊。

六、语调

我们说话的时候,除了每个音节的声调外,整个句子在语音上还有抑扬顿挫的变化。有的音节要读得重些,有的音节后面要有个小小的停顿;有的句子的音高逐渐上升,有的句子的音高逐渐下降。这些变化跟全句的意思和说话人的感情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他喜欢看书”这句话,音高逐渐上升,就是问话;音高逐渐下降就是一般的叙述。这种用来表达意思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就是语调。构成语调的因素很复杂,主要包括停顿、重音、升降和快慢4个方面。

(一)停顿

停顿就是句子内部或句子之间说话时的间歇。一段话里面什么地方停顿、停顿是长是短,是由表达的需要来决定的。要使说话和朗读的内容便于理解,必须注意停顿的位置。停顿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1.区分性停顿

区分性停顿是指能使意义产生变化的停顿。如下面这句话:

最贵的一套十万块钱。

由于停顿位置不同产生不同的意思:

最贵的一套/十万块钱。

最贵的/一套十万块钱。

如果停顿安排在“十”前面,表示只有一套是最贵的;如果停顿安排在“一”前面,则表示有不止一套值十万。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当。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例如:

海洋中含有许多生命所必需的无机盐,如氯化钠、氯化钾、碳酸盐、磷酸盐,还有溶解氧,原始生命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中吸取它所需要的元素。(童裳亮《海洋与生命》)(漆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M].3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105.)

这个句子里,停顿的长短情形是:句号>逗号>顿号。

3.强调停顿

为了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而使用的停顿叫强调停顿。停顿可以放在被强调的词、短语或句子的前面或后面,甚至前后同时进行停顿,使强调的词句凸显出来。例如: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巴金《繁星》)(漆权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M].3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103.)

一般在“星光”后面安排一个停顿,在“光明”的前后同时进行停顿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4.节拍

句中的停顿把一句话分为几个段落。这样的段落叫作“节拍群”(诗歌里叫音步)。在散文里,一句话的节拍数可多可少,比较自由。朗读速度快些,节拍数就少些。例如:

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世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的客家人民居。(漆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M].2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16.)

说得快些的时候,中间可以只有一个停顿,即在顿号处停顿,分成两个节拍群。说得慢些的时候,中间可以有7个停顿,分成6个节拍群:

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世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的/客家人/民居。

韵文则要求各句的节拍数比较匀称、均衡,以加强节奏感。一般来说,五字句是2~3个节拍,七字句是3~4个节拍,十字句也是3~4个节拍。例如下面的诗歌节拍可以这样划分:

凉州曲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上海:中华书局,1995:42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 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

(舒婷.舒婷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6.)

现代诗歌格律不严,每句的节拍数可以根据语句的长短、内容和感情的需要略有不同,但也要大致相近。一般不宜按照字数机械地划分节拍,而要考虑词和短语关系的疏密,还要照顾到整节节拍数的匀称。至于每个节拍所用时间的长短则要根据内容的需要进行调整。

(二)重音

重音指的是语句里的某些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念得比较重的现象。重读可分两种情况: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重读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这种重读叫语法重音。主要规律如下:

(1)一般句子里谓语要读语法重音。例如:

(2)定语、状语和补语常读成语法重音。例如:

(3)疑问、指示代词要读语法重音。例如:

2.强调重音

为了故意强调意思而重读某些成分,叫作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没有固定的规律,要根据交际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

通常对比性词语、比喻性词语、夸张性词语、表判断的词语等总是读强调重音的,例如:

强调重音只起强调作用,不改变句子的意义。

(三)句调

句调是指整句话的高低升降变化。这种升降变化最能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普通话的句调有四种形式:

1.升调

升调就是调子由平升高,可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和号召等语气。例如:

你难道不知道?(反问)

怎么?他又回来了?(惊异)

正义的力量,团结起来!(号召)

2.降调

降调就是调子先平后降,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用降调。例如:

他性格温和。(陈述)

你快把窗户打开吧!(祈使)

一曲动人心弦的歌!(感叹)

3.平调

平调就是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可以用来表示严肃、冷淡、叙述等语气。例如:

我们目前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严肃)

我不想发表任何意见。(冷淡)

她渐渐地走进暮色里去了。(叙述)

4.曲调

曲调就是调子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一般表示含蓄、讽刺、怀疑、言在意外等语气。例如:

你的本事可真不小。(讽刺)

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怀疑)

说话时的感情和语气可以有种种变化,这种变化常常使得句子的语调发生比较复杂的变化。例如:

明天要下雨。(一般的陈述,用降调)

明天要下雨?(一般的提问,用升调)

明天要下雨!(天气之好出乎意料,先升后降)

明天要下雨?(不太相信,升得快而高)

明天要下雨。(极端的肯定,降得快而低)

(四)快慢

快慢指说话时的速度,这主要取决于音长。如果音节的音长比较短或音节间连接比较紧密,语速就快;反之,语速就慢。不快不慢的语速叫中速。

1.快速

一般人们在表达欢乐、兴奋、激动、惊恐、愤怒、着急时,语速较快。例如,表现焦急的心情:

甲:哎呀,演出都要开始了,他怎么还没到啊?

乙:哎,哎,那不是他吗?来了,来了!

2.慢速

一般人们在表示平静、痛苦、忧郁、悲哀、迟疑、失望时,语速就较慢。例如,表现沉重情绪的:

他就那么弯着腰,一手捂着胃,保持着近于鞠躬的体态,又缓慢地说:“我老了,腿发软了,手也发抖了。我干不了什么了。我真的干不了什么了……”(梁晓声.平民梁晓声[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08.)

3.中速

一般人们在表达说明性的内容,或者一般的叙述时,语速适中。例如,说明性的内容表述: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怎么样。(叶圣陶《苏州园林》,选自:漆权.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教程[M].3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