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资料

一、信息资料

写文章要选材。选材是指选择适用的材料或素材(参见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10):1239.)。我们撰写文章要达到立意高远的境界,必须精选材料。然而,要做到精选材料,尚需从注重搜集信息资料开始。没有信息资料,文章便无内容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搜集众多的信息资料是选材的基础。

(一)资料、材料与信息

资料是指为工作、生产、学习和科学研究等参考需要而收集或编写的一切公开或内部材料。通常指书报、期刊、小册子、简讯、汇编、图表、图纸等。

素材和题材属于文学艺术创作术语范畴。“素材”即作者在创作前,从现实生活中搜集、积累的,未经综合整理、分析、研究的,不系统的全部生活现象,也就是写作的“原料”。“材料”即经过作者集中、提炼和补充,写入文章之内的那部分事实和论据。“题材”则是构成文艺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具有不可分割性。如: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创业史》《陈奂生上城》等属于农村题材;电影《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高山下的花环》《开国大典》等属于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大明宫词》《宰相刘罗锅》等属于历史题材。

(二)搜集信息资料的途径

文章的信息资料来源,按获取方式可分为两大类:直接获取的资料和间接获取的资料。

1.直接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

直接获取信息资料,是指作者亲身参加社会实践,在长期的考察研究、观察体验、实验分析中取得资料。许多科学论文,重大问题的分析报告、调查总结,都需要下番这样的功夫。竺可桢用了50年的时间,写成《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对气候变迁、中国气候的规律,提出了精辟见解,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把世界性的气候研究推向新高峰。50年近乎人生奋斗的全部时间,竺可桢用来潜心搜集观察、分析研究资料,给我们的启示是十分深刻的。

(1)观察。它是收集、积累直接资料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观察是人们通过感官对外界自然信息的感知,对自然现象的各种因素,在不加干涉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记载和描述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的一种活动。21世纪的今天,观察的手段、技术和方法有了巨大变化,我们要善于利用先进的设备,获取更多、更客观的信息资料。

观察的方法运用范围较广泛,生产和科研的许多部门都依靠它来获取第一手资料。观察的方式很多,如直接观察(肉眼观察)、间接观察(仪器观察)、质的观察(定性观察)、数的观察(定量观察)等。

我们在进行观察时,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如实反映客观对象,不夹带任何一丝一毫主观因素。同时,还要坚持全面地观察、认真详细地做好观察记录。这样,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料,为做出正确结论或创新奠定基础。

(2)调查采访。它是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调查采访,是听取当事人和知情者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由于调查采访的问题、目的、要求等因素不同,调查采访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的方式和方法参见本教材第八章中调查报告的内容)。

(3)实验。它是为了科学研究获取感性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是人们为了收集新的事实和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与规律性,而在已知条件下,对事物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做好实验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它包括先进的仪器设备、正确的实验设计和娴熟的操作技巧。

常见的实验种类有:定性、定量、模拟、模型、析因等实验类型。

实验的好处在于,人们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模拟、复制人类不能亲身经历或难以为人们利用的自然过程,然后对某些过程与现象进行必要的考察。

2.间接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

间接获取信息资料是指人们通过阅读,获得理论性、政策性、法规性、常识性的观念材料。这些资料来源于文件、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别人的文章也可以成为你的信息资料。

(1)充分利用图书馆。间接资料的主体从文字记载中获取,而图书馆馆藏有最齐全的文字资料,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获取资料。要学会检索,熟悉图书分类,还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手册、百科全书、辞典、字典等。熟练地掌握这些查找方法,就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有了导航的坐标,无论要查找哪类资料,都能顺利地找到。

尽管图书馆资料储存丰富,但是,自己动手进行积累,仍然是必要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视野,拓宽思路。个人积累资料的方式主要有:笔记式和文摘卡片式。

(2)注重利用现代传媒手段。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使信息资料得以最快捷、最大范围的流动、传播。现代传媒手段成为我们动笔写作之前搜集资料的主要渠道之一。

(三)信息资料的分析与选择

当我们手上有了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资料,那么,哪些资料能入选于文章,成为表现主题的材料呢?

1.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指在众多资料中,通过分析、归纳和研究某事物和与它有联系的各方面的因素,最后提炼出主题。如,华罗庚的《数学的用场与发展》分析了数学使用范围的七大方面,论证其主题: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得力助手和工具。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资料的众多,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辩证性。任何种类的文章,都受篇幅制约。写作的通病之一是难以“割爱”。作者往往认为资料来之不易,弃之太可惜。此时,作者要紧紧把握住围绕主题选材。

2.典型分析

典型分析是指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剖析,寻找其带有普遍性的规律,通过个性显示共性。所谓典型材料是指选入文章的材料既有个性,又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最能概括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般来说,应用性、科技性文章,常常需要有代表性的事例和有说服力的数据。

例7-5

李四光的《一个弯曲的砾石》,原文以英文发表于1946年5月4日英国《自然》杂志第157卷上。本文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论文之一。通过分析这个弯曲的砾石形成的原因,论证了他提出的“地质力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固体的非常规柔性变性。即,固体在受到远小于软化点的应力作用时,只要长时间持续作用,也会产生永久性变形。可谓砾石虽小重量千钧,它为地质力学的诞生发挥了作用。

以下为论文的节选:

这个砾石是从桂林西南约二十哩[1]、与山脉东侧终碛有紧密联系的砾石中找到的。已消失的小型冰川,估计其最大厚度为240~300英尺[2],其源头和上游在前泥盆纪层理的页岩、板岩和砂岩系中,包含有组成本砾石的岩石类型,而其下游达到泥盆纪和后泥盆纪灰岩地区。我们曾横穿这些岩系走向,尤其是沿着泥盆纪和前泥盆纪地层的交线,反复找过,看有没有含有这个变形砾石那类岩石的砾岩层,有没有石英砂岩条带受扭歪的局部强烈变动带,它们的地理位置在哪里。结果,什么也没有找到;就这个地区的情况看来,也是不会有的。

这些情况与砾石本身给出的证据一起,似毋庸置疑,砾石是由于在冰川的载荷下,以某种方式变形的。图1可看到砾石向左弯曲的那部分的外面被弄平磨光了。这个磨光区带有一些轻微条痕,这些条痕直交于右边由于弯曲而产生(的)棱。过分强调这些细节的重要看来虽然根据不足,但它们却表现出砾石的变形是由于砾石的一半被固紧,比方说塞在一个基岩裂缝中或者塞在一个满载岩石碎块的冰川中,而另一半受到冰流的推进作用形成的。(选自:李四光.地质力学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195-196.)

3.纵横分析

纵横分析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对搜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如,从时间方面看,可以选择历史性材料与现实性材料;从性质方面看,有正面材料与反面材料之分;从详略上分,有整体概括性材料和局部具体性材料;从地位上分,有主体材料与辅助材料等。从不同的角度选材,为的是使文章能追根寻源,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层面中,找出其规律性、本质性特征。我们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事物把握其本质性,掌握其内在规律,撰写文章。选材分析对照见表7-1。

表7-1 选材分析对照

总之,收集信息资料时应“多多益善”,以十当一;应用于文章之中的材料则应经过选择,以一当十,紧紧围绕主题选择材料。选择确凿的、典型的、新颖的材料,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