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的“三个十年”

二、现代文学的“三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年左右的文学历史,但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刻“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它以全新的内涵和全新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新文学的新天地。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还有叶圣陶、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创作的内容、形式全新的小说。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众多的白话新诗人,他们以白话新诗动摇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以其内容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散文方面,有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此外,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后人改为《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所有这些创作都以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语言形式,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是“反封建”。

(2)第二个十年(1928—1937),也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通常也称“左联”时期的文学。这一阶段除了出现一批左翼作家作品之外,还涌现出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一大批风格独特的作家及其代表作,并出现了众多的社团流派,形成了现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茅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还有蒋光慈、洪深、田汉、臧克家、丁玲、张天翼、叶紫、洪灵菲以及“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中国诗歌会等作家的创作,都显示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这一时期,一些重要的现实主义、革命民主主义作家也创作出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和一些探索性、尝试性的作品,特别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老舍的《骆驼祥子》和曹禺的《雷雨》《日出》,以及沈从文的《边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大河小说”,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和施蛰存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等,他们以不同的艺术方法从不同角度揭示现实社会的矛盾,达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它是现代文学发展、成熟的阶段。

(3)第三个十年(1938—1949),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这一时期又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后一阶段的文学创作,出现了新文学以来前所未有的新主题、新题材、新形式,涌现出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陈白尘的《岁寒图》和《升官图》以及钱锺书的《围城》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