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四个时期

二、当代文学的四个时期

中国当代文学伴随着中国当代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状况和文学特征,可以把当代文学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

(1)十七年文学: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的开拓期与曲折发展时期,具体时间从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7年,文学以极其鲜明的豪迈、明快的特征,迎来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首次高潮,涌现了一批思想和艺术上较成熟的文学作品,如长篇小说《红旗谱》《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红日》《创业史》《三里湾》《山乡巨变》,戏剧《茶馆》《关汉卿》《霓虹灯下的哨兵》和众多的诗歌散文。自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界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思想活跃和解放,从1956年5月到1957年6月的一年时间里,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和批评,冲破了“左”倾思想的拘囿,呈现出生气勃勃、创作兴旺的景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在桥梁工地上》(刘宾雁)、《改选》(李国文)、《爬在旗杆上的人》(耿简)等作品,大胆干预生活,揭露了生活中的矛盾和社会的阴暗面,揭露了各种官僚主义;《红豆》(宗璞)、《在悬崖上》(邓友梅)、《小巷深处》(陆文夫)则打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情题材的禁区。

(2)从1966年开始至1976年结束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人民的一场空前大灾难。这场“严重灾难的内乱”,是从文艺领域首先发动和打破缺口的。文艺界在“文化大革命”中就成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革命”重点,成了重灾区。全国文艺界的各种组织被迫停止活动,各种文艺刊物全部停刊,一时间文坛万马齐喑,文苑百花凋零。但“地下火”在运行,文艺工作者和人民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文化专制主义,依然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抵制和斗争。到1976年“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人民便用诗的形式和运动,敲响了“四人帮”覆灭的丧钟,预告着文艺新春天的降临。

(3)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了历史变革的新时期。新时期文学参与了中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全部文化排演,成为中华民族这一历史变革进程中一个极为活跃的因素,它充满了思考、探索和追求,无论是数量、质量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是空前的。新时期文学的滥觞是“伤痕”文学,它以1977年刘心武发表的短篇小说《主任》和1978年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为开端,以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和人们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以及展示极左路线给人们留下的伤痕而轰动整个社会,描写的是“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无数人间惨剧。从1979年开始,一批亲身经历了历史磨难的作家,不再满足于对“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故事做孤立的宣泄似的叙述,他们透过人物的命运遭际探索极左思潮形成的过程,反顾中国当代历史的曲折道路,再一次掀起新时期文学又一个阶段性的文学思潮,即历史反思文学思潮。历史反思文学思潮一直波及整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代表作有《李顺大造屋》《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啊》《天云山传奇》《蝴蝶》《剪辑错了的故事》等。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掀起的“寻根”文学热潮,则是一批作家在多种文化纠葛中,力图寻找民族文学发展之路的一种努力。它的代表作品有追寻民族整体生存和价值形态的《小鲍庄》《老井》,有追寻民族强劲生命力的《红高粱》等家族小说,有寻求民族文化精神结晶的《棋王》《孩子王》《树王》,还有将“寻根”的触须伸向人类共同关注的生存境遇的《爸爸爸》《女女女》,各个作家所寻到的“根”千差万别,艺术风格也各具形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文化界曾有一度的沉默,直到中期,文坛才较集中地产生了一批反映当代改革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小说,代表作有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王安忆的《长恨歌》等。历史题材也是20世纪90年代文学创作的热点,如《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尘埃落定》《故乡相处流传》《我的帝王生活》等一批小说。总之,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没有主流,没有中心,却有着多重多极的文化表现。

(4)21世纪以来至今的文学被称为“新世纪文学”。世纪之交以来的文学较之此前的当代文学更为纷乱繁杂,而且由于它是“正在进行时”,要想清晰地勾勒出它的轮廓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侧面,发现“新世纪文学”之“新”除了具有编年史意义上的内涵外,同时也获得了较之20世纪90年代文学某些显著的新变,包括文化语境的转型、文学结构变迁以及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等。新世纪文学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①传统的延伸:一是传统型写作。包括严肃文学、主流文学、传统通俗文学等,作为继承性比较大的一部分,此类文学也在新世纪呈现出回归现实的叙事精神、专注于日常生活与世俗感情的审美关照、商品性进一步加强的3个鲜明特点。主要代表作有贾平凹的《秦腔》,莫言的《檀香刑》,阎连科的《受活》,毕飞宇的《青衣》《玉米》《平原》《推拿》,李洱的《花腔》、阎真的《沧浪之水》等。二是打工文学。包括两类:由具有亲历者身份的打工者的创作,以及由非打工人员,包括中等阶层或知识分子写作的描绘打工生活、体现底层意识的作品。打工文学关注底层、同情底层,为底层遭遇的不平、不公而发言,同时也将笔触也深入社会转型期阶层的分化与身份的转移、社会改革带来的生存困惑和道德困扰等现实难题。重要作品有郭建勋的《天堂凹》、王十月的《无碑》等。三是底层写作。指以城市平民、农民工,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底层人物为写作对象的文学,书写他们陷入困境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体验。如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曹征路的《那儿》,陈应松的《马嘶岭血案》,刘庆邦的《神木》等。四是官场小说、职场小说等通俗文学。官场小说之在新世纪的风行,既是现实折射反映的结果,同时也由于它满足了读者的偷窥欲望,并迎合了当前社会的功利心态。此类作品较有影响的是王跃文的《国画》《苍黄》,以及王晓方的《驻京办主任》系列。新世纪另有张平、陆天明、周梅森等侧重官场书写但其创作主旋律色彩鲜明,与人们一般所谓“官场小说”相比,具有不同的面貌。2007年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是职场小说的代表。

②“80后”与青春写作:“80后”文学是对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人群体写作的称谓。他们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集中出现,引起人们的关注。“80后”作家以韩寒(《三重门》)、郭敬明(《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三部曲”)、张悦然(《葵花走失在1890》《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春树(《北京娃娃》)、李傻傻(《红×》)为代表。“80后”文学的特征主要有:A.娱乐化出场;B.商业化写作;C.青春写作色彩:时尚色彩强烈,主题多定位于当下青少年的“青春遭遇”和“青春心态”,紧紧扣住“青春本位”的题材和心理。表达上注重文字优美,描写青年人的奇幻感觉,风格倾向于浪漫,不求正确但求惊人的青春话语等。

③新媒介与文学新形态:一是网络小说。中国网络小说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开始形成的阶段,网络写作主要靠从传统文学队伍中转移过来的作者。如蔡智恒(《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安妮宝贝(《告别薇安》《彼岸花》等)、李寻欢(《红门子弟》)、慕容雪村(《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等。二是类型小说。类型小说指的是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某些共性或模式的小说。目前流行的类型小说诸如玄幻小说(萧鼎《诛仙》、天下霸唱《鬼吹灯》)、穿越小说(金子《梦回大清》,“四大穿越奇书”《木槿花西月锦绣》《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迷途》和《末世朱颜》)、架空小说(酒徒的《秦》《明》《指南录》和《家园》)、后宫小说(流潋紫《后宫:甄嬛传》等)、同人小说(今何在的《悟空传》《九州·羽传说》等)、悬疑小说(蔡骏《天机》系列、南派三叔《盗墓笔记》系列)等。

1.简述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2.新世纪文学的“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