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水经注》
(一)《水经注》简介
1.《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共40卷,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是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唐六典》注中称《水经》共载水道137条,而《水经注》则将支流等补充发展为1 252条。今人赵永复将全书水体包括湖、淀、陂、泽、泉、渠、池、故渎等算入,实记2 596条,倍于《唐六典》之数。
注文达30万字。涉及的地域范围,除了基本上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作为其撰写对象外,还涉及当时不少域外地区,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若干地区,覆盖面积实属空前。所记述的时间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当代,上下2 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真可谓是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无所不容。难能可贵的是这么丰富多彩的内容并非单纯地罗列现象,而是有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记述。《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2.郦道元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涿州郦亭(今河北涿州市)人。生年未定,史书仅记载他于孝昌三年(527)被害于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区)。他出身仕宦之家,少年时随父宦居山东,喜好游历,酷爱祖国锦绣河山,培养了“访渎搜渠”的兴趣。成年后承袭其父封爵,封为永宁伯,先后出任太尉掾、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颍川太守、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黄门侍郎、侍中兼摄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职。他利用任职机会,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以补文献不足,从而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郦道元自幼好学,历览奇书,除《水经注》外,还撰有《本志》13卷及《七聘》诸文,但都已亡佚,仅《水经注》得以流传。
(二)《水经注》节选
水经注.江水(节选)
(江水)又东,右合油口①;又东迳公安县②北。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曹公闻孙权以荆州③借备,临书落笔。杜预克定江南④,罢华容⑤置之,谓之江安县,南郡⑥治。吴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晋太康元年,改曰南平⑦也。县有油水,水东有景口,口即武陵郡⑧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又东通澧水及诸陂湖。自此渊潭相接,悉是南蛮府屯也⑨。故侧江有大城,相承
云仓储城,即邸阁也。江水左会高口
,江浦
也,右对黄州
。江水又东得故市口,水与高水通也。江水又右迳阳岐山
北。山枕
大江,山东有城,故华容县尉
旧治也。大江又东,左合子夏口。江水左迤
北出,通于夏水,故曰子夏也。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北对虎洲,又洲北有龙巢,地名也。
(选自:光绪二十三年新化三味书室据长沙王氏本重刊本《水经注》)
【注释】
①油口:在今湖北省公安县北,为古油水入长江口。
②公安县:即下文的“江安县”。三国吴之公安县,晋改为江安县,故城在今湖北省公安县。
③荆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各一部,东汉治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东晋时定治今湖北省江陵县。
④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克定:平定。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⑤华容: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潜江县西南。一说在监利县北。
⑥南郡:古郡名,战国秦置。三国吴移治今湖北省公安县,西晋又移治今湖北省江陵县。
⑦南平:古郡名,西晋置,治今湖北省公安县西北。
⑧武陵郡:古郡名,汉高祖置。东汉治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⑨南蛮府:据熊会贞按引《晋书·职官志》,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江左初省,寻又置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屯:屯田。
⑩侧:临近,靠近。
相承:相传。仓储城:故址在今湖北省公安县东北,又叫“邸阁”。
高口:在今湖北省石首市西北。
浦(pǔ):小水流入大水的交汇口。
黄州:在今湖北省公安县南。
阳岐山:在今湖北省石首市西。
枕:接临,靠近。
华容县尉:华容县武官治;官署所在地。
迤(yǐ):延伸。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就叫《水经》,尚难确认它成书的具体年代和作者情况,相传是西汉时桑钦所作。
“《水经注》非注,自是大地史。”(王世贞《艺苑巵言》)《水经注》所记大小河流有1 000余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举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 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记的一些政区建置往往可以补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记的县级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 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镇、乡、亭、里、聚、村、墟、戍、坞、堡10类,共约1 000处。在这些城市中包括国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国城等,林邑国的军事要地区粟城和国都典冲城等都有详细记载。交通地理包括水运和陆路交通,其中仅桥梁就记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处。经济地理方面有大量农田水利资料,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名称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门、石逗等。还记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资料。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包括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币、食品等。所记矿物有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汞等,非金属矿物有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矿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此外还有兵要地理、人口地理、民族地理等各方面资料。
除了丰富的地理内容外,书中还有许多学科方面的材料。诸如书中所记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 400多处。所记中外古塔达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以及不少园林等。可见该书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水利史学,以至民族学、宗教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仅就历史地理方面来说,就有取之不尽的资料,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复原了北京周围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运用它来研究古代水道变迁、湖泊湮废、地下水开发、海岸变迁、城市规划、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等诸多课题。
《水经注》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与郦道元治学态度的认真是分不开的。为了著作此书,他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引书多达437种,辑录了汉魏金石碑刻多达350种,还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对所得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亲自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本溯源,采取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郦道元的《水经注》,写江河经过的两岸的风物,偶尔也叙述些神话、历史故事,颇近于一本游记。结合《水经注》,分析文章所记述的江水经过的两岸风物的特点。
2.郦道元《水经注》的写景语言,既不同于辞赋,亦不同于骈文,综合了辞赋、骈文的语言特色,再参酌山水诗的文字技巧。结合《水经注》,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