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体的演变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几个发展阶段。

1.甲骨文

甲骨文(图3-2)是指商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距今约三千年。甲骨文于1899年在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被发现,发现者为被誉为“甲骨之父”的王懿荣。他为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时任国子监祭酒。

图3-2 甲骨文

甲骨文的别称有殷墟文字、卜辞、殷契、契文等。甲骨文全部单字4 600个左右,其中已经认识的约1 000个,尚未认识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笔画细瘦,线条苍劲,多方笔与直笔,字形瘦长且大小不一。甲骨文的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化,字的方向可以变换,笔画繁简不一,偏旁不固定,异体字较多。如:

止:(是脚的象形)

牢:(是圈牛羊的地方)

车:(是战车的象形)

从内容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甲骨文是政府的公文,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由于制作困难并受甲骨材料的限制,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简约性和程式化是甲骨文语言的重要特点。因此,绝不能将甲骨文的语言看成是殷商语言的全部。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青铜器以钟和鼎最为常见,所以又叫钟鼎文。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下面是西周铜器上的金文拓片(图3-3)。

图3-3 金文 大盂鼎铭文(局部)

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周代成王、康王之后的金文点画圆浑,体势雍容。这一时期的文字变化的特点是形声字大量增加,字在形体上的区别更细致了,出现了很多简体字。

从内容看,金文多记述庆典及帝王赏赐之事,为歌功颂德、自我炫耀之作。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字数可达500),如著名的大盂鼎、毛公鼎。

3.篆书

篆书一般有大、小之分。大篆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说法,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已失传)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图3-4)而得名。

图3-4 石鼓文(局部)

大篆直接脱胎于金文,故尚有较浓的金文的痕迹,但笔画更趋均匀,字形更趋整齐。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是秦统一六国后,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小篆的带弧形、圆转而匀称的线条使字形略带椭圆,极其整齐。小篆把原来没有固定形式的各种偏旁统一起来,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位置,减少了异体字,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泰山石刻(图3-5)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图3-5 小篆 泰山石刻(局部)

4.隶书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又称古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图3-6)。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

图3-6 秦隶 睡虎地秦墓竹简(局部)

秦隶在形体上实现了根本的转变,即基本摆脱了汉字象形的意味,可谓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隶又称今隶,是汉代通行的字体(图3-7)。秦隶残存着篆书的某些痕迹,汉隶就很少有篆书的痕迹了,笔画增添了波势和挑法,字形也渐成扁方形了。

图3-7 汉隶 张迁碑(局部)

汉隶使汉字结构更趋简化和定型,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基础。用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转写篆书所发生的变化叫作隶变。

5.楷书

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楷书兴于汉末,成熟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图3-8)。

图3-8 楷书 钟繇 墓田丙舍帖(局部)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波势改为平直,扁平改为方正。楷书出现,汉字成为方块字就定形了。

6.草书

广义地说,自有汉字以来,各种字体都有草率的写法。草书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图3-9)。今草是楷书的草写体,产生于东汉末年,流传至今(图3-10)。狂草起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没有实用性(图3-11)。

图3-9 章草 皇象急就章(局部)

图3-10 今草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图3-11 狂草 怀素苦笋帖(局部)

7.行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图3-12)。行书又分行楷、行草两类,前者近于楷书,后者近于草书。行书是应用最广泛的手写体。

图3-12 行书 王羲之 兰亭序(局部)

从上述汉字字体演变的历史来看,汉字的形体主要是朝着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的,由不定型到定型,由繁体到简体,由非方块形到方块形(图3-13)。

图3-13 七种字体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