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常见句法错误
(一)句法成分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1)*生活告诉人们:急躁的人,事情一旦办不成,往往容易转化为灰心丧气。
“人……转化为……灰心丧气”显然不通。“转化为”三个字完全是多余的,应删去。
(2)*理论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
主语“理论正确”是从一个方面说的,而谓语“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则是从两方面说的,不搭配。应将主语改成“理论是否正确”或“理论正确与否”。
2.述宾搭配不当
(1)*为了防止类似事故不再发生,他们加强了安全教育与管理。
只能说“防止……发生……”,不能说“防止……不再发生……”。如要保留“防止”,得把“不再”删去;如要保留“不再发生”,可以将“防止”改为“使”。
(2)*你看完这个电影,会强烈地感到一个没有出场的人,那就是电影故事的作者。
动词“感到”要求带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而现在“一个没有出场的人”是个名词性词组,与要求不合。可将“一个没有出场的人”改为“有一个人没有出场”。
3.主宾搭配不当
*秋天的北京是一年中最长最美的季节。
主语的中心语是“北京”,不可能是“季节”,可改为“北京的秋天是一年中最长最美的季节”。
4.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1)*一支动人的历史性歌声。
“歌声”前用了三个定语——“一支”“动人的”“历史性”,其中“一支”和“历史性”都不能跟“歌声”搭配。
(2)*这篇作文在写法上非常简洁、生动。
介词结构“在写法上”作为状语跟中心语“非常简洁、生动”在意义上不搭配,“简洁、生动”只能用来说明文章的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文章的写法。可改为“这篇作文写得非常简洁、生动”。
(二)句法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
整个句子没有主语。可以有两种改法:一是将“在”和“下”删去,保留使动句式;一是保留“在……下”的说法,把“使”字去掉。
2.谓语残缺
*小李在去办公室的路上,突然有一位老同学迎面走来。
主语“小李”后只有状语,没有谓语,陈述不完整,可改为“小李在去办公室的路上,突然发现有一位老同学迎面走来”。
3.宾语残缺
*张老师乐于帮助贫困学生,有时还拿出稿费来资助。
“资助”所支配的对象不明,可改为“张老师乐于帮助贫困学生,有时还拿出稿费来资助他们”。
(三)句法成分多余
1.主语有多余成分
*晏海洋同学在党的培养下,他成了既爱学习,又爱劳动的学生。
这句话中主语“晏海洋同学”与“他”重复,应去掉“他”。
2.谓语有多余成分
*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就会被主题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该句中的“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是个承前省略主语的兼语短语作谓语,如果把主语补出,则是“读者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显然“使读者”是谓语的多余成分,应删。
3.宾语有多余成分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借神话抒“孤愤”,刺贪虐扬善恶,行世300多年来,各种版本难以数计,至今仍有广大读者群。
此句中的宾语“广大读者群”的“群”多余,既说“广大读者”,为什么还说“群”呢?“群”该删。
(四)句法成分杂糅
1.格式套叠
*我省是全国主要的侨乡之一,各条战线上有数以百计的归侨、侨眷应该广泛地动员起来,使他们在科教兴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句话中述宾短语“有数以百计的归侨、侨眷”和主谓短语“数以百计的归侨、侨眷应该广泛地动员起来”套叠,可改为:
我省是全国主要的侨乡之一,各条战线上有数以百计的归侨、侨眷,应该把他们动员起来,使他们在科教兴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句式杂糅
*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一方面要学好本民族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把本该分开说的两句话“焊接”在一起,硬凑成了一句。可在“要学好本民族语言”之后点断,并在后半句话“也是非常重要的”前加一个代词“这”,使另立为一个分句。可改为“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一方面要学好本民族语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