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庄子》
(一)《庄子》简介
1.《庄子》是道家主要经典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著作汇编,现存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同《论语》并非一人所著一样,《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因此它的思想内容不是纯一的,但其主体思想是庄周的思想,其理论主要是庄周的理论。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语言之丰富生动,在先秦诸子著作中是无与伦比的,创造了近200个寓言故事,开创了以虚构的手法反映现实和表现理想的先河,被称为“诙谐小说之祖”。
2.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二)《庄子》节选
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①,两涘渚崖之间②,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③,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④:“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⑤,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⑥,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⑦。”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⑧;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⑨;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⑩。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
,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
,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
,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
,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
,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
(选自: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注释】
①泾流:即水流。泾,直流的水波。
②涘(sì):岸。渚:水中的小洲。
③河伯:黄河之神,名冯夷。
④“于是焉”二句:始,才。旋其面目:改变了(自得的)表情。望洋,仰视貌。若,即下文“北海若”,海神。
⑤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听说了很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过自己。
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以为仲尼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高义微不足道。
⑦大方之家:通晓大道的人。
⑧鼃:同“蛙”。虚:同“墟”,指处所。
⑨笃:固,拘限。
⑩曲士:乡曲之士。曲,偏僻住所,乡里。束,束缚。教,教养。
丑:陋劣,低水平。
尾闾:神话中海水泄出的地方。
受气于阴阳:禀受阴阳之气而形成的一物。
方:正。存:省察。见少:显得很少。
礨(lěi)空:蚁穴。
稊(tí)米:小米。大:读作“太”。
卒:读为“萃”,聚集。
人处一焉:此语在本篇中两见,前一“人处一焉”,指人在万物中仅居其一,后一“人处一焉”,指个人在人类中仅居其一。
连:连续。指其接续的事业。
任士:能人。
尽此矣:都不出这个范围。
向:过去。
本文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的第一章,它借两个虚构的神话人物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形象地表达了庄子关于人只有不断超越自身存在与认知的局限,才能接近对世界的本真一道的体认的思想。启迪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识见而自满自足。
文章开头就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黄河秋涨图,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河伯的沾沾自喜,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黄河入海时的望洋兴叹与自惭形秽,也为第一层问答中的小大之辨做了铺垫。在这层问答当中,北海若以类相推,层层类比,形象地说明了每一事物皆有其存在的局限,只有不断地突破这种局限,才能反观自身的有限性,领悟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真理。在第二层问答中,北海若从“量”“时”“分”“终始”四个方面,说明小与大各有其不可穷尽的复杂性,进一步破除了河伯将小大之别绝对化的成见。两层问答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周密完足,在文势上自然流畅、一气贯通,显示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本文无论就思想的精深还是文体的技巧而言,都像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其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逼真传神的形象描写,卓尔不凡的见解,挥洒自如的语言风格,在《庄子》全书中堪称一等。
1.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这种道理在客观上有什么意义?
2.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