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庸》
(一)《中庸》简介
《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既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二)《中庸》①节选
或生而知之②;或学而知之③;或困而知之④:及其知之,一也⑤;或安而行之⑥;或利而行之⑦;或勉强而行之⑧:及其成功,一也。子曰⑨:“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⑩,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第二十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
,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中庸·第二十章》)
(选自:中华书局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庸》)
【注释】
①《中庸》:儒家经典,录存于西汉成书的《小戴礼记》,相传为战国时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所作。宋代时,程颐、朱熹等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
②或生而知之:有的人天资聪颖,能自然地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经验和知识。
③学而知之:通过学习获得知识。
④困而知之:通过解决困惑疑难问题获得知识。
⑤及其知之,一也:尽管(上述三者的)途径不一样,但获取知识的效果是相同的。
⑥或安而行之:有的人心安理得,能出于本能自然地行道。
⑦利而行之:出于对自己有利而行道。
⑧勉强而行之:条件或力量不够,仍勉为其难,发愤用功而去行道。
⑨子曰:孔子说。据朱熹《四书集注》的说法,此二字为衍文。
⑩斯:此,这。
“博学之”五句:这是讲如何达到“诚”的五层功夫。审,详审,详细。慎,勤慎,勤勉。笃,笃实。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要么不学,学了就一定要学好,否则就不停止。有,有假设意味。措,停止,放弃。
“人一能之”两句:别人用一倍功夫的,自己就用百倍功夫;别人用十倍功夫的,自己就用千倍功夫。
果能此道矣:真的能具有这种精神。果,真。
虽愚必明:即使再愚昧的人也必定能达到聪明的境地。虽,即使。
虽柔必强:即使再软弱的人也必定能进至勇敢的境地。
这两则语录主要论述了如何获取知识、实行儒道以到达“诚”的道德境界,并把个人的进学求知、修身养性看成是经世治国的基础和前提,对孔子、孟子的有关思想做了重要的阐发和补充。其中关于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论述,至今仍可作为我们治学为人的座右铭。
1.你认为,对“生而知之”的内涵应该怎样理解?
2.为什么说“知耻近乎勇”?请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