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语》

三、《论语》

(一)《论语》简介

1.《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丰,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孔子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20篇。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其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由不复也。”(《论语·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选自: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注释】

①罔(wǎnɡ):同“惘”,迷惘,无知的样子。

②识(zhì):通“志(誌)”。记住。诲:教导。何有于我哉:这些事情我做了哪些呢?

③愤:心里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悱(fěi):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yú):角落。

④知:懂得。好:爱好。乐:以……为乐。

⑤为:研究。《周南》《召(shào)南》现存《诗经·国风》之中。这句话是说,你研究过《周南》《召南》了吗?

⑥质:质地,指内容。文:文采,指形式。史:这里指虚夸。彬彬:指文和质配合恰当。

⑦人而不仁,如礼何:人如果没有仁德,拿礼怎么办?这里指谈不上讲礼。

⑧知:同“智”,聪明。

⑨文、行、忠、信:指文化知识、社会实践、忠心耿耿、坚守信约。

⑩害仁:损害仁义。

成仁:成全仁义。

这里所选《论语》里的十则语录,内容主要侧重在增进学业和修养人格两个方面。

孔子认为:增进学问,要有实事求是的明智态度,要把学习知识与思考辨析两相结合;修养人格,贵在从善如流,见贤思齐,贵在以身作则,贵在经得住考验,要时时刻刻维护仁义,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这些思想见解,是孔子长期学识积累和丰富人生经验的积淀,充满真知灼见,且言简意赅,两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广泛传诵,大多已成为志士仁人牢记、信守的格言。

1.你认为,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在今天有着怎样的积极意义?

2.试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于孔子有关增进学业论述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