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境及其类型

二、语境及其类型

语境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就是言语行为发生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言语行为所涉及的客观条件和背景,如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情景、特定的人物等。语境可分为以下几类:

1.上下文语境

从静态的角度看,它由一个语句的上下文(书面语)或前后语(口语)所组成;从动态角度看,则由一个言语行为之前及之后的其他言语行为所组成。

言语交际过程中有许多省略的现象,就是借助上下文提供的信息保证省略的表达能够顺利地进行交际。例如:

她(水生嫂)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孙犁《荷花淀》选自:何积全,肖沉冈.中国乡土小说选(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383.)

这里的对话都是省略句,单独拿出来,无法理解。但是在交谈的句子中间,所涉及的任务、动作行为主体都十分明确,没有歧义。

2.现场语境

现场语境指的是一个言语行为发生的具体时空环境。其范围大小,就是言语行为双方当时感知能力所能达到的限度。

离开现场语境,即使很平常的话,也常常难以确定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

“快七点了。”

这句话在不同的情景中,可能表达出不同的言外意义。

如果是早晨妈妈对还没起床的孩子说这句话,言外意义可能是“你该起床了”;

如果是在与别人聊天时说这句话,言外之意可能是“时候不早了,该回家了”;

此外,如果是正在教室医院、火车候车室、公共汽车上……言外之意可能各不相同。

3.交际语境

交际语境指的是与言语行为相关的各种交际要素组成的抽象环境。包括说话的主题、说话的场合(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说话的方式、交际双方的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年龄、性别、亲密程度、知识背景、文化传统)等。例如:

“今天的阳光真好。”

这是一句简单的陈述句。用在不同的对象之间,会有不同的含义。

孩子对妈妈这样说,也许是想要出去玩;

生日宴会上人们这样说,是对过生日者婉转的祝福,暗示天气好是个好兆头;

如果一个下级不满上司的批评,冷不丁冒出这样一句话,那表示了变相的反抗。

4.背景语境

背景语境是在人们记忆中储存着的关于整个世界的百科知识,以及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信念系统等。

例如,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不同,对于语词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同。

You are a lucky dog.

这句英语直译过来是“你是一只幸运的狗”。但是真的翻译成汉语应当译为“你是个幸运儿”。汉语中“狗”常用作贬义词,指坏人,如“落水狗”“丧家犬”“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汉语中有句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封建意识的产物,把妇女当成男子的附属物,用动物做比喻强调“三从四德”的程度。不了解中国封建礼教的外国人,无法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可以说语境指示了我们如何理解别人的言语行为,因此语境具有一定的补充语义的作用。由于言语表达讲究经济原则,一般来说,为了避免重复啰唆,经常将上文出现过的旧信息省略,因此语境起到了补充语义的作用。例如一则在图书馆里的对话:

管理员问某女生:“你要找什么?”

女生答道:“我在找《丈夫》和《家》。”

这则对话由于话语的内容(找“丈夫”和“家”)、使用语言的人的性别身份等,在日常交际中容易引起误解。但在图书馆这个特定的场所,管理员不会产生歧解,便是因为具体的地点、场合及其相关的背景知识起了制约和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