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及其性质和构成
(一)词义的性质
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声音是形式,意义是内容。词义就是词的意义。
1.客观性和主观性
不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想象中的事物,不管它是否真实,出于社会交际的需要,都可以用词来表示。在表示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词义表现出了客观性和主观性这两个方面的性质。一方面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词义产生的基础,词义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反映到人们的大脑中后所形成的一种认识,所以词义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词义并不等于客观事物,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认识,总带有人的主观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对象,所以词义又具有主观性。
2.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通常是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把对象共同的、本质的特点概括起来形成词义。比如“车”,有自行车、三轮车、板车、摩托车,有马车、汽车、火车、电车,有公交车、出租车,有卡车、轿车、跑车,总之有种种差别。但是“车”这个词在反映这类事物时,把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特点舍弃掉了,只留下本质的、共同的特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这样就能把这一类运输工具和其他类别的运输工具区别开来,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
3.词义的模糊性
4.词义的民族性
词汇的民族性,不仅表现在集中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词汇上,也反映在不同民族对客观事物不同的观察、概括和归类的方式上。例如汉语中亲属称谓特别丰富,表示父母的兄弟有“伯伯”“叔叔”“舅舅”等不同的称谓,而英语只用“uncle”表示。再如“雪”的概念,汉语中只由一个词来概括,但是在靠近北极地区的拉巴人和楚克奇人中,却有几十个词来标记“雪”。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日语中关于雨的名称就特别多,而阿拉伯语中关于骆驼的词多达五六千个。
即使是同样一个词,也存在差别。如英语“fire”的名词义和汉语的“火”相同,但“fire”有着丰富的动词用法,表示“射击”“发射”“提出”“解雇”“激发”等意思,汉语的“火”没有这么多的动词用法。
受民族文化影响,很多词语附加上了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例如“梅”“兰”“竹”“菊”象征高尚品格,“龙”“凤”“蝙蝠”“羊”“喜鹊”象征吉祥幸福,“鸳鸯”“红豆”象征爱情忠贞,“松柏”“仙鹤”“龟”象征长寿,“猪”“熊”“驴”象征愚蠢笨拙,“狼”“狐狸”“蛇”“蝎子”象征凶狠贪婪等。这些在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
5.词义的历史性
词义是个历史范畴,在语言发展的历史中,受社会生活、思想意识、内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词义处于经常演变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1)词义深化:由于人对客观事物、现象认识的进步,词义适应的对象虽然不变,但对其特点的认识有所深化。如人、牛、云等。古人以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所谓“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这从汉字的结构中也可以看出来,以“心”为表示意义的形符的“思”“想”“念”“怨”“愁”“恨”“忆”“怯”“怜”等,都是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由大脑主管的了。
(2)词义扩大:有些词的应用范围原来比较狭小,后来包含了更多的意义,应用范围也更广泛。例如“河”,古代专指黄河,后来泛指一般河流,由专称变为通称。再如“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后来泛指牙齿。又如“航”,原指船,后指船在水上行驶。现在飞机、飞船等飞行器在空中飞行也称航,如航空、航天等。
(3)词义缩小:有些词的应用范围原来比较宽泛,后被比较狭窄的意义所代替。例如“宫”,上古泛指房屋,后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现在除了旧有名称外,只有少数群众文化活动或娱乐场所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越来越缩小了。再如“对话”,原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现在常用于表示两方或几方之间为谋求取得共识的交谈,词义范围比“谈话”小。
(4)词义转移:有些词原来的意义转移,出现了新的意义。例如“豆”,甲骨文中是一种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脚碗。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叫“豆”,而叫“菽”。再如“脚”,原指小腿,中古以后指踝骨以下部分,当“足”字解。又如“书记”,原指文字、书籍、文章等,后指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现指党、团组织和某些团体的负责人。
(5)色彩变化:随着风俗习尚和社会思潮的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与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色彩意义的变化。例如“爪牙”,古代指武将、猛士,是个褒义词,现在指帮凶、走狗,成为贬义词了。又如“锻炼”,古代指“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是个贬义词,现在指通过运动强壮身体,或通过劳动和实践提高觉悟与工作能力,成为褒义词了。
(二)词义的构成
词义的构成有多种因素,除了有一种表示客观事物概念的理性义之外,还可能有附着在理性义上的色彩义。
1.理性义
理性义是词义中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那部分内容,以概念为主体,也叫概念义。如:
学位:根据专业学术水平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授予的称号,如博士、硕士、学士等。
急就章:为了应付需要,匆忙完成的作品或事情。
铁定:确定不移。
开导:以道理启发劝导。
词典对词条的解释主要是理性义。
2.色彩义
理性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词语还具有色彩义,是附着在理性义之上反映出人们的主观认识,表达出特定感受。色彩义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地域色彩、社区色彩,等等。
(2)语体色彩:根据词语适用语体的不同,分为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相对于口语色彩来说,书面语色彩具有庄重、文雅、正式的特点。比较下面几组词语:
害臊—羞愧 数落—责备 马上—立即 生日—诞辰 吃饭—进餐
语体色彩是相对而言的。例如“牢房”“监狱”“囹圄”,监狱相对于牢房具有书面语色彩,但相对于囹圄,又表现出口语色彩。
(3)形象色彩: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能使人在理解理性意义之外,产生具体生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包括形态、动态、颜色和声音等。例如:
形态:丹顶鹤、凤尾竹、喇叭花、鸭嘴兽、美人鱼、鸡冠花。
动态:失足、垂柳、扑面、碰碰船、朝天椒、向日葵。
颜色:墨菊、青松、雪豹、黑熊、白桦、碧空。
声音:乒乓球、布谷鸟、恰恰舞、叮当车、呼啦圈。
合理运用词汇的色彩意义,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