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学》
(一)《大学》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二)《大学》①节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③;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④,致知在格物⑤。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⑥。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⑦,未之有也。(《大学·经一章》)
(选自:中华书局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大学》)
【注释】
①《大学》:儒家经典之一,录存于西汉成书的《小戴礼记》。大学,大人之学,指人的道德修养,是修己治人的学问,与偏重训诂文字音义的“小学”相对而言。
②明:彰明,发扬,作动词用。明德: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齐:整治,管理。
④致其知:充实其认识。
⑤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⑥否:不对,不行。
⑦所厚者薄:对应看重的反而轻视。所薄者厚:对应看轻的反而重视。
先秦儒家一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本文主旨在于阐明修身的途径以及修身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修身要从“格物”入手,由“格物”而“致知”“诚意”“正心”,循序渐进,以至“修身”,而后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尽管所论未必尽当,但其对修养自身道德的重视与强调,依然可作为我们当今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道德、建设精神文明的借鉴。
1.谈谈你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之间关系的看法。
2.试结合我们今天的历史条件,谈谈加强道德修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