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尚书》

二、《尚书》

(一)《尚书》简介

《尚书》亦称《书经》,是商周时期的官方文件和部分后人追述上古事迹的历史文件汇编,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编辑年代和作者已很难确定。内容包括典、谟、诰、誓,相传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

《尚书》按时代先后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记事的内容,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历时1 500多年。它的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记载了虞、夏商、周的许多重要史实,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教育、刑法和典章制度等,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珍贵史料。

(二)《尚书》节选

尚书·虞书·舜典(节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注释】

①胄子:《史记》作稚子,犹今言孩子。

②栗:庄严。无:勿。简:朴。

③永:同咏。朱熹云:“古人作诗,只是说它心下所存事,人便将它诗来歌。其声之清浊长短,各依它作诗之语言,却将律来调和其声。”

④夺:侵夺。伦:条理。和:和谐。

⑤石:磬。拊:也是击,孔颖达云:“击是大击,拊是小击。”

【译文】

帝舜对夔说道:“夔!命你作典乐,教孩子们学习歌乐。要教导他们正直而又温和,宽宏而又严肃,刚强而不至于残虐,简朴而不至于傲慢。诗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歌则是用声音来咏唱这种语言。所以声音的高低、长短、清浊就要适应咏唱的需要,必须以音律来加以调和。然后配合各种乐器,都能和谐悦耳,不至互相扰乱,失其伦次。这样,不管是神是人听了,都会感到和谐了。”夔满有信心地说:“好啊!我只要敲打石磬,百兽都会争相跳起舞来!”

(选自:郭成仁.尚书今古文全璧[M].长沙:岳麓书社,2006.)

《虞书》是《尚书》组成部分之一,记载中国上古唐、虞时代的历史,对当时的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学价值。

《虞书》相传是记载夏朝之前的新兴王——虞朝之书。今本凡《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五篇。其中《舜典》由《尧典》分出,《益稷》由《皋陶谟》分出。《大禹谟》系伪《古文尚书》的一篇。本文选自《尚书·虞书·舜典》。

《舜典》第一次提出中国著名的文学理论术语“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诗言志辨序》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舜典》第一次记载先秦诗、乐、舞合一的文学艺术理论和文学艺术形态。舜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舜任命夔担任乐官,却谈到诗,可见上古诗、乐合一。夔回答舜说:“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即人们扮演百兽伴随乐音翩翩起舞,又可见上古乐、舞合一。有议有叙,文采斐然。

帝舜任命了九个官分管各方面工作,夔主管音乐,教育年轻人。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就是具有“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种品格的人。培养途径是什么呢?就是音乐、诗歌。这里既有教育目标,又有教育方式,简明、完备。“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中,“直、栗、刚、简”是刚性品格,“温、宽、无虐、无傲”是柔性品格;二者对立相成、交融并济,构成了一种刚柔相济的人格。

1.翻译: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2.为什么说音乐、诗歌是培育孩子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