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的基本准则

三、言语交际的基本准则

人们运用语言组成话语进行交际,总是以具有一定目的和意义的言语行为方式出现的。整个交际过程就是由交际双方一连串的言语行为互动、互应而形成的过程。成功的言语交际需要交际双方协同一致、配合默契,任何言语交际都是双方合作的结果。在言语交际中存在一些基本的行为原则,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道德原则等。

(一)合作原则

言语交际总是要相互合作的,通过合作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合作原则内部有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遵循这四条准则可以实现言语交际中信息传递的最高效率。

1.数量准则

数量准则指话语所含信息量要适度,以实际需要为标准。即言语交际时说出的话应当包含交际所需要的必要信息,而且话语信息量不超过所需要的信息。

如果信息量少于交际目的所需要的数量,会造成话语的含糊、晦涩,形成理解困难。而信息量超出交际目的需要的数量,就会造成话语的重复、啰唆,使人厌烦。比如甲问乙在什么单位工作,乙可能做出三种回答:

(1)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公司

(2)在中国。

(3)在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公司工作。我们单位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经营范围广,是个效益非常好的单位。

例(1)的回答是适量的,例(2)的回答信息量不足,例(3)的回答信息过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不同的语境,对话语所含信息量的要求会有所不同。比如都是通知,如果是电话通知或在周围环境很嘈杂的情况下通知,相同的信息就可能被多次重复。火车站候车室内的反复通知,也是为了给乘客提供需要的主要信息。这种重复并不被人认为是冗余信息。因此,信息量的适量与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不仅取决于发话人提供的信息,也取决于受话人的信息期待和需要。再如王光英妙答记者问(石丹林.金口才[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75.):曾被刘少奇誉为“红色资本家”的王光英,在“文化大革命”中历尽劫难。复出后,受命赴香港创办光大实业公司。不料刚下飞机,就被香港记者围住,其中一位女记者提了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这次来港办公司您带来多少钱?”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因为钱的数目事关经济机密,说多少都会被人钻空子。王光英机智地回答:

“对女士不能问岁数,对男士不能问钱数。小姐,您说对吗?”

表面上看,这个回答信息量是不足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和背景下,这个回答却是非常得体和幽默的。

2.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指发话人发出的信息内容是真实的,即发出的信息不虚假,有充分的根据。诚实是一种美德,言语交际也不例外。在交际时,不能把虚假的话当作真实的话说,否则就是欺骗。例如从前有10个人,相约每人带一壶酒来聚餐。其中一人心想:我带一壶水去,和他们的酒混在一起,不会有人知道是谁带的。不料想其余9人和他想法一样,都带了水来当白酒。结果喝酒时,每个人倒了一杯,发现一点儿酒味也没有。都以为是自己那壶水造成的,不好说酒淡,反而啧啧称赞:

“好酒!”

“好香啊!”

这个笑话中,每个人喝的都是水,却称赞“好酒!”“好香啊!”隐含“我喝的是真正的好酒”的意思,因此每个人发出的信息都是虚假的。

根据言语交际双方的实际情况,信息的真实性可进行调节。例如与人打招呼,假如你最近身体很不好,在路上巧遇一位正急着去办事的朋友,他跟你打招呼:

“好久不见,你好吧!”

如果回答:“还好。”

虽然身体不好,但是这样模糊地回答,符合当时情境下对方的话语意图,属于正常的交际行为。如果回答:“好什么呀,最近身体糟糕得很。”

这种情况下,他就要停下来表示关心,询问情况。这实际上违背了对方“打招呼”的交际目的。可见不分场合地实话实说也会影响交际效果,例如梁启超在徐志摩婚礼上的致辞(郎伟,赵明.人类重要文学命题[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34.):徐志摩在与陆小曼苦恋3年后终于要结婚了,在徐志摩父亲的要求下,请来梁启超做证婚人。梁郑重致辞说: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难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们不是要我证婚吗,好,我就送你们一句话:愿你们这次都是此生最后一次结婚!”

作为长辈,梁启超如果在私下场合里讲这番话,是无妨的。可是在喜庆的婚礼场合,当着众多宾客如此讲话,虽然真实,但并不得体。

3.关联准则

关联准则指话语之间以及话题与话题之间应该相互关联。对发话者来说,遵守关联准则意味着他有说话的诚意。认认真真按照所说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按照受话者接受话语或者说接受新经验时的心理顺序来组织话语、展开话语。每次说话都会有一个话题,这是发话者的兴趣所在,也是发话者希望受话者注意力集中的范围。它一旦决定,所有的话语就应该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发话者若是有说话诚意并尊重受话者的话,就不会任意转移话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话语之间和话语与话题之间就会密切相关,使受话者的注意力稳定集中,接收信息时思路清晰明确,很容易地就能把握住发话者的说话意图。

对受话者而言,遵守关联准则意味着他相信发话者是有说话诚意的,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关联的,万一感觉有不关联之处,首先不是怀疑发话者的诚意,而是努力参照语境搜寻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直至能顺利地把它们关联起来。例如: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百合花》)

(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56.)

这是符合关联准则的,言语交际顺利。也有故意违反关联准则的情况,例如:

甲:李老师不学无术,完全是在误人子弟。

乙:今天又是一个好天气。

乙认为甲在背后说长道短,不愿意随声附和,只好借谈天气来敷衍甲,勉强表示合作。

然而有时为了传递语用信息,在允许的范围内,也可以故意把话题扯远,让受话人从外部检索相关信息。例如:一个醉鬼在酒馆喝多了,醉鬼对招待说:

“快拿点醒酒的东西来吧!”

招待说:“好,我这就去拿账单。”

醉鬼要的“醒酒的东西”,是茶水、饮料之类的东西。招待的回答显然不符合关联准则,但目的是让醉鬼知道,他已经喝得太多,钱也花得太多了。账单一拿来,看到花了那么多钱,醉鬼肯定就会吓得醒了酒。这样的言语行为常常会收到幽默讽刺的语用效果。

4.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指话语的表达方式应该让受话者易于理解。发话者既然诚心诚意要告诉受话者一些事情,就应该让话语的表达方式清楚明白,简明易懂,使受话者能在花费最少量的精力和时间的情况下获取最多量的信息。所以发话者在说话时应尽量避免歧义、晦涩、含混等现象,而追求一种通晓流畅、条理分明、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跟遵守关联准则一样,受话者对遵守方式准则也体现在只要他相信发话者是有说话诚意的,那么他也就会相信发话者一定是力图把话说得清楚明白的。如果万一有不清楚不明白的现象存在,他也会积极地到语境中去寻找原因。

交际违反方式准则就会造成误导,使人无法了解,影响交际。例如:

“你会打乒乓球吗?”

“打不过刘国梁。”

其实受话者刚学会打乒乓球,就把自己跟世界冠军相比,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尽管他的回答确是实情,但给对方造成一种假象:好像他的球技高超。从而使对方无法获得真实信息。

(二)礼貌原则

礼貌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社会规范,言语交际必须遵从这种社会规范,才能顺利进行。礼貌原则处在比合作原则更高的层次上,因为只有在遵循了礼貌原则的前提下,才谈得上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维护了交际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受话者才更愿意去配合发话者,发话者的语用意图才可能更充分地在受话者身上得到实现。所以为了维护礼貌原则,人们甚至不惜牺牲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例如有时我们要拒绝别人的邀请但又不想造成不礼貌的后果,往往会违反质量准则说一些无碍大局的谎话。

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几个准则:

1.慷慨准则

慷慨准则指尽量少表达利己的和有损于对方的看法。这一准则的基础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观念:尽量使他人受惠最大而受损最小,尽量使自己受惠最小而受损最大。

这个准则要求发话者在提出某种要求时,应尽可能地在话语中涉及对听话人有利的内容,同时又要尽可能回避自己受惠的实质。例如在要求对方做某件事时,用疑问句的方式来表达祈使,就体现了慷慨准则。如:

“你把房间打扫一下吧。”(祈使句)

“你能把房间打扫一下吗?”(疑问句)

用疑问句表达,尊重了对方的选择权,在话语给了对方按自己意愿行事的权利。所以几乎在所有的语言中,用疑问句来表示祈使都被认为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再如:

“这些成绩都是大家支持的结果,没有大家的支持,我是什么都干不出来的。”

这句话人们乐于接受,就在于遵从了慷慨准则。

2.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指在话语中要尽量少赞誉自己并少贬低对方。谦虚包括耐心听受话方说话,对受话方多赞扬,少指责;对自己的评价要尽量保持谦虚和低调,不能夸大自己的优点、忽视或者掩盖自己的缺点,有时还需要适当地贬低自己。例如电影演员李雪健在1991年荣获“金鸡”“百花”两个最佳男主角奖后,他站在领奖台上说:

“苦和累都让一个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

这句谦虚而幽默的话博得了满场掌声。

谦虚,要学会在话语体系中恰当地多使用谦辞和敬语。善于使用谦辞是汉语的优良传统,比如,古人把“贵”“令”“贤”“宝”“雅”“高”“妙”“卓”等词加到对方的称呼之前,如称“贵校”“令尊”“贤弟”“宝号”“雅正”“妙笔”等;把“鄙”“愚”“拙”“窃”“敝”“贱”“家”“舍”“小”“免贵”“不肖”等词语加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前,如称“鄙人”“愚兄”“窃以为”“拙作”“家父”“家兄”“拙荆”“犬子”等,都能表达出谦恭的语气。

不同的民族对谦虚准则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同样是得到别人的赞美,欧美人通常用感谢之辞来表达礼貌;汉族人比较传统的做法是否定,甚至还要以自贬来表示自己的谦虚。例如当年李鸿章出访美国,一次他宴请当地官员,席上循例说了几句客套话:“今天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略备粗馔,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意,请大家包涵……”(康家珑.语文趣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126.)第二天报纸照译为英文登出来,饭馆老板看了大为恼火,认为李鸿章是对他的饭馆的污蔑,除非他能具体提出菜肴怎么粗,怎么不可口,否则就是损害他店家的名誉。他提出控告,要求李鸿章赔礼道歉。

3.一致准则

一致准则指在话语中尽量缩小与对方的分歧,尽量夸大与对方的一致。这种分歧和一致既可以是观点上的,也可以是感情上的。在言语交际行为中要尽量减少与对方的分歧,在非原则问题上尽量靠拢对方的观点,以增加一致性。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在交谈中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对方观点合理性的方面,并加以充分的肯定,交流就会进行得很顺利,反之,则容易导致交际失败。例如:

“工资要发、奖金也要发,大家的要求都是合理的。我完全理解你们的实际情况。现在,需要我们冷静地对待这个问题。厂子是大家的。厂子有困难,就是咱们大家的困难。谁家过日子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困难是暂时的。如果什么也不干,就这么争论下去,说破大天也不会掉下馅饼。只要咱们想办法把库存积压的产品推销出去,厂子有救了,大家也有救了。”

面对工人罢工,提出补发工资的要求,先表示理解和赞同,然后再劝阻,就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在感情上缩小分歧就是淡化和削弱对对方的厌恶,夸大一致就是尽量显示对对方的同情与关心。它们能缩小双方的情感距离,使对方更易于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接受自己的观点。例如毛泽东同志跟李银桥的一次谈话(徐丹晖.语言艺术探索[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27.):李银桥本是周恩来的警卫员,后调到毛泽东身边。刚调动时,李银桥看到一起参军的老乡已做了团政委,就不想再留在领导身边,要求下连队上前线。毛泽东知道后,在一次散步时和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谈话从李银桥的名字开始,之后毛泽东拉起了家常:

“你跟父亲亲还是跟母亲亲?”

“我父亲脑子好,多少账也算不糊涂,可是脾气大,张口就骂,动手就打。我妈妈很温和,非常疼我们。我跟妈妈亲。”

“啊哈,我们两家很一样。你母亲一定信佛。”

“主席怎么知道?”

“她心善么,出家人慈悲为怀。”

这种坦率、平等的谈话打开了李银桥的心扉,两人的心理距离一下子缩短了。沟通了心灵,毛泽东很快解开了李银桥的思想疙瘩,取得了谈话的成功。

再如邓小平同志1979年应美国总统卡特邀请正式访美,在一次讲话中谈到台湾问题,他说:

“我们知道,不少朋友关心台湾的前途。统一祖国,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夙愿。我想,曾经在一百多年前经受过国家分裂之苦的美国人民,是能够理解中国人民统一祖国的民族愿望的。”(李红锋.邓小平新时期重要活动纪略[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29.)

他巧妙地联系美国历史上经受国家分裂的史实,唤醒听众心中的民族感情,实现了感情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