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诗歌选
一句话①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诗人、思想家。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学习,同时创作了大量爱国思乡的诗歌。
1924年,诗人的诗集《红烛》出版,奠定了诗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1925年诗人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曾参与创办《大江》杂志,同时与徐志摩等在北京《晨报》上开设副刊《诗镌》。1927年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工作,同年任南京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参与创建“新月社”,和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杂志,同年出版诗集《死水》。此后诗人放弃诗歌创作,埋头钻研学术,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抗战期间,诗人带领最后从北京离开的学生徒步前往云南,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民盟。1946年7月15日,诗人抗议国民党暗杀民盟党员李公朴,在李的追悼会上演说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回家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枪杀。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②?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注释】
①此诗大约写成于1925年或1926年,正当闻一多自美国留学归来,返抵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后不久。它和《发现》《祈祷》等可以组成一个诗组,是他回国后爱国主义诗情的结晶。
②缄默:亦作“缄嘿”,指闭口不言。
闻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第二节针对一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比,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生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并衷心拥护。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呼应“火”的意象,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以一种盛赞的口吻“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
1.诗中说有一句话既是“祸”,又是“火”,你是如何理解的?
2.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实际,谈一谈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哪种精神。
赞 美①
穆 旦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出生于天津。中国现代“九叶诗派”著名诗人、翻译家。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并留校任教。1948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执教于南开大学。他早期的诗歌创作始于天津南开中学读高中时。20世纪40年代前,受英国浪漫派现代诗风影响较大。后来在浪漫主义中融合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因素,成为现代“九叶诗派”的一面旗帜。诗集《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等享誉诗坛,同时译有《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等大量译诗,在译坛享有盛名。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辞,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
一样的是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
【注释】
①本诗写于1941年12月,收入诗集《旗》。
《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年轻的诗人穆旦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和民族精神的律动,以深沉饱满的热情唱响了一曲悲怆激昂的民族颂歌。
《赞美》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冷峭和沉雄之美。作者的情感抒发回避了浪漫主义的无限扩张,拒绝了充满感伤情调的自哀和自恋,而是把磅礴的激情幻化为冷峭沉雄的生活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不再是对传统诗词意象的借用与点化,而是大胆的反叛,穆旦始终坚持“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所以《赞美》中诸多的意象如“干燥的风”“东流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带血的手”“农夫”“古代的锄头”“名词”等都具有强烈的现实生活色彩。穆旦利用诗歌意象不经意间的组合呈现抒情主人公“我”复杂的情感流程,其中有对民族创伤的痛苦记忆,有对民族性格的深沉反思,有对民族生命强力的真情赞美。各种情感相互纠结、渗透,冲突,充分显示了穆旦诗歌“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郑敏语)的审美特征。
在诗歌语言上,《赞美》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善于利用多义的词语(如“带血的手”等)、繁复的句式(如叠加的定语)、反复的咏叹(如“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来传达复杂的诗情。同时不时运用现代汉语的关联词(如“然而”“因为”等)以揭示抽象的词语、跳跃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创造出一种“介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文体”(郑敏语)。
1.分析本诗的情感内涵。
2.认真朗诵本诗,分析本诗的语言特色。
3.本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诗的情感表现有什么关系?
4.将本诗与艾青的诗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做比较分析,指出在主旨、情感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忆秦娥①·娄山关②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博古通今,学识丰富,思想精深,集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于一身。主要著作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编入《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毛泽东诗词集》,收入67首,生前发表39首,未发表28首,根据内容、题材、写作意图可以进行一些归类和划分,相对的分成9个类型:咏物诗、友情诗、悼亡诗、山水诗、恋情诗、爱国诗、叙事诗、咏史诗、军旅诗。201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增订本)》收入毛泽东诗词总量多达78首。
西风烈③,长空④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⑤,喇叭声咽⑥。雄关漫道⑦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⑧。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⑨如血。
(选自:吴正裕,李捷,陈晋.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增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7.)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双调仄韵格46字。该词牌名的最早出李白《忆秦娥》词。此调别名甚多,计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双荷叶》。
②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③烈:猛烈,强劲。
④长空:辽阔的天空。
⑤碎:细碎。
⑥咽(yè):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⑦漫道:莫道。
⑧从头越:重新跨越。
⑨残阳:夕阳。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此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本词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及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这首词是毛泽东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综观全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片沉郁,下片激昂;上片取冷色调,下片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片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人指挥若定的气魄。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上下两片通篇只有46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分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比较阅读《七律.长征》和《忆秦娥.娄山关》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