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江西历史文化名人简述

第三节 部分江西历史文化名人简述

江西,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省份。古代的江西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唐宋时期,书院林立,人文鼎盛,名家辈出,盛极一时。唐代文学家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赞美江西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居士集·送吴生南归》中也写道:“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江西不仅山川秀丽,风光旖旎,而且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杰出人物,他们在文明古国的文化宝库中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著作,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篇章。

(1)徐稚(97—168),字孺子,古代豫章南昌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一生博学多识而淡泊名利、不离劳作,被人们千秋传颂为“人杰地灵之典范”。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子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徐孺子谢世后,葬于南昌市进贤门外东潭巷铁树坡旧城壕沟边。其墓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园、孺子亭均是以徐稚的字号命名的。

(2)陶侃(259—334),东晋鄱阳郡(今都昌县)人,字士行(一作士衡),东晋大臣。早年孤贫,任郡县令,有志操,为上级所重。击败反晋武装后,任荆州刺史,为王敦所忌,调任广州刺史,无事即朝夕运甓以习劳。王敦败后,以征西大将军还镇荆州。咸和三年(328),应温峤等固请,奉为主帅,平定苏峻、祖约之乱,任侍中、太尉,都督荆、交等八州军事。他勤慎吏治,四十年如一日,不喜饮酒,常勉人惜分阴,造船时竹头木屑都储藏备用,为人所称道。卒,谥曰桓。侃著有文集二卷(《唐书·经籍志》)行于世。

(3)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陶渊明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名士风范和对生活简朴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甚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4)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5)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6)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政治上颇有声名,但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曾巩一生著述丰富,今仅存《元丰类稿》50卷。

(7)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区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8)晏几道(约1040—1112),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北宋抚州临川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

(9)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10)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二年(1103)进士。北宋时官至太常少卿、起居舍人。南宋时,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他的诗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汪藻学问渊博,绍圣、元符年间有声誉于太学。徽宗时,与胡伸俱有文名,被称为“江左二宝”。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汪藻撰著,散佚甚多,今传本《浮溪集》36卷。

(11)曾几(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赣州人,徙居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12)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13)周必大(1126—1204),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自号省斋居士,青原野夫,又号平园老叟,南宋吉州庐陵(今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人。周必大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少年时作文赋诗,名噪庐陵。绍兴二十年(1150)考中进士,绍兴二十七年(1157)中博学鸿词科。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今存诗600多首。初学黄庭坚,后由白居易溯源杜甫。善于状物,如《池阳四咏·翠微亭》比喻浅近新颖;《游庐山佛手岩雪霁望南山》,气骨稍弱,却清新淡雅。散文内容丰富,代表朝廷撰写的重要文章典重雅正,所写游记情致丰韵,神道碑、墓志铭颇有史法,往往为元代修《宋史》者所取材。著有《益国周文忠公全集》200卷,有清咸丰刻本。

(14)杨万里(1127—1206),南宋杰出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他均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杨万里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称“中兴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追求形式、艰深蹇涩的弊病,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尽焚其诗作千余首,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径。正因为他不随人脚跟、傍人篱下,敢于别转一路,推陈出新,终于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其诗风格纯朴,语言口语化,构思新巧,号为“诚斋体”,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有诗2万余首,现存诗4 200余首,诗文全集133卷,名《诚斋集》,今存。

(15)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19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知县、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庆元六年(1200)逝世,享年71岁。后被追赠为太师、徽国公,赐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6)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汉族江右民系。南宋大臣、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讲学于象山书院,人称“象山先生”“陆象山”。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陆九渊主张“心即理”说,上承孔孟,下启王守仁,形成“陆王学派”,不仅对中国,也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思想和社会变革产生过重大影响。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17)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为人清高,多才多艺,工于诗词,长于书法,吹箫弹琴,精通音律。但怀才不遇,一生困顿不得志,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浪迹江湖,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丰富了学识。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今存有旁谱之词17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传世墨迹不多,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

(18)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庐陵灌溪(今吉安县)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咸淳元年(1265)除临安府学教授,历任参转运幕事、临安中书省漕运司等职。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刘辰翁为官时间短,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正气在身,是他创作爱国主义诗篇的坚实基础。他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的文化遗产,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天下同文集》等书所录,辑为10卷,另有《须溪先生四景诗集》传世。刘辰翁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方面。刘辰翁的词属豪放风格,受苏东坡、辛弃疾的影响很深。辰翁的词对苏辛词派既是发扬又有创新,兼熔苏辛,扬其之长,使词风有苏辛之色,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文天祥(1236—1283),吉州吉水(今属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抗元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祐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20)吴澄(1249—1333),字幼清,又字伯清,号一吾山人,人称“草庐先生”。元抚州崇仁人。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为学虽由朱熹《四书集注》入门,又得到朱学门人的指授,自称其学为朱子之学,但他不偏执于一家,对陆九渊的“本心”学说尤为赞赏,认为是出于孟子。因此,他极力调和朱、陆两家学说,称“二师之为教一也”。他对理学作通俗的讲解,以“太极”为万物之总称。又认为“理在气中,原不相离”;而“理”是“气”的主宰。他毕生精研儒学奥蕴,被誉为元朝“国之名儒”,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其著述丰富,有《吴文正公集》100卷和《草庐精语》传于世。吴澄于元统元年(1333)去世。谥“文正”,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为临川郡公。

(21)刘将孙(1257—?),字尚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刘辰翁之子。卒年不详,约元成宗大德中前后在世。宋末以文名第进士,尝为延平(今福建南平)教官、临汀书院山长,学博而文畅,名重艺林。其词叙事婉曲,善言情。风格与其父相近,故当日有“小须”之目。将孙著有《养吾斋集》32卷,《四库全书总目》吴澄称他“浩瀚演迤,自成一家”。

(22)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人。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代。工乐府,善音律。终身不仕。著有音韵学名著《中原音韵》,为我国古代有名的音韵学家,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与戏曲作家。《寻鬼簿续篇》对他的散曲创作评价很高,其编著的《中原音韵》在中国音韵学与戏曲史上有非凡影响。《中原音韵》是为北曲用韵而作,纠正作曲家用韵不一,其正音依据是中原语音。成书后,戏曲作曲、唱曲都有了规范,促进了戏曲用韵的统一。《中原音韵》以当时北方实际语音为标准,所定之韵接近今北京音,因而此书是研究近代以北方音为主的普通话语音的珍贵资料。“德清三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全元散曲》录存其小令31首,套数3套。

(23)梁寅(1303—1389),字孟敬,新喻(今新余市)人。元末名儒。世代为农,寅独自力为学,通贯《五经》百史。元末征召为集庆路(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儒学训导,晚年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多从学,称其为“梁五经”。平生著述甚富,今存有《石门词》和《诗演义》。《四库提要》称其“文理极醇雅,持论多有根底,不同剽缀语录之空谈。诗格尤舂容澹远,规仿陶(渊明)、韦(应物)”。

(24)刘时中(生卒年不详),洪都(今南昌)人。元代散曲家,约元成宗大德中前后在世,官学士。时中工于作曲,今存小令60余支,套数约4首,以《水仙子》《西湖四时渔歌》最著名。他的两套散曲作品《端正好·上高监司》,一扫曲坛吟风弄月、离愁别恨的旧习,直接以创作来评议当时现实政治的重大问题,这在元散曲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前套由15支小令组成,描写在天灾人祸下,广大贫苦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悲惨遭遇。后套由34文小令组成,长达1 800字,为元代散曲之冠,是揭露当时江西库吏的营私和钞法的积弊的,尽管其中也表现出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其战斗性和思想艺术成就是不容置疑的,因而常被现行的高校文科教材引录。

(25)杨士奇(1365—1444),明初台阁体诗人。名寓,字士奇,号东里,江西泰和人。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于图书文化事业多所建树,精研目录学,与马愉、曹鼎等人编成《文渊阁书目》。该目在中国目录学史和考明一代文化学术上,有一定价值和地位。他亦嗜藏书,少时家贫,曾经以鸡换钱买书。自称其先世藏书有数万卷,元代毁于兵火。以后所入薪俸,悉购书。历十余年,经史子集略备,藏于“东里草堂”中。著有《三朝圣谕录》《奏对录》《历代名臣奏议》《东里全集》等。明人王世贞对其诗评论说:“少师韵语妥协,声度和平,如潦倒书生,虽复酬作驯雅,无复生气。”大致概括了他的诗文特征。

(26)解缙(1369—1415),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明朝时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47岁,成化元年(1465)赠朝议大夫,谥文毅。解缙自幼颖悟绝人,他写的文章雅劲奇古,诗豪宕丰赡,书法小楷精绝,行、草皆佳,尤其擅长狂草,与徐渭、杨慎一起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著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等;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

(27)刘球(1392—1443),明中叶诗人,字求乐,更字廷振,安福人。永乐十九年(1421)第进士。以杨寓荐,入侍经筵;历翰林侍讲。正统初,明英宗因王振言,欲征麓川,球抗疏力谏,振大怒,逮下诏狱,嘱指挥马顺支解死。景泰初,谥忠愍。球文多和平温雅,撰有《两溪文集》24卷。刘球二子,长子刘钺、次子刘釪,皆笃学,躬耕养母。刘球平反后,兄弟乃出应举,先后成进士。刘钺为广东参政,刘釪为云南按察使。

(28)汤显祖(1550—1616),明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人,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14岁补县诸生,21岁中举。他勤政爱民,兴教办学、劝农耕作、灭虎除害,政绩显著。精古文诗词,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4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1995年,占地200亩的汤显祖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08年1月30日,建筑面积为17 064平方米的汤显祖大剧院正式投入使用。2016年,由江西省政府主办、江西省抚州市政府和江西省文化厅承办的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活动分为海外系列、在京系列和在汤显祖故里系列三大部分。2017年8月28日,经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抚州市文博部门3个多月的考古发掘,汤氏家族墓园露出了真容。

(29)艾南英(1583—1646),明末著名的散文评论家,字千子,号天佣子,东乡人,出身官宦之家。艾南英反对文必秦汉的论文主张,对步趋前、后七子者深致不满,他认为只有取径唐、宋才是溯源秦、汉的正确道路。他特别推崇司马迁、欧阳修,提倡散文古雅畅达。为了贯彻自己的论文主张,他手定《历代诗文选》《皇明古文定》,作为学文的楷模。又编选《文剿》《文妖》《文腐》《文冤》《文戏》来说明作文何处避讳而不致出现“浮华补缀”“生吞活剥”“不顾义类”“盖美饰非”“以文为戏”等毛病,但其创作并不出色。他为文刻意模仿欧阳修,肤剿拘挛,仅得字句相似,缺乏欧文独具的纡徐委备的韵味和神采。只是其一些与人往返论辩的书信和序文,笔力还算峻厉爽健,文气也较舒卷自如。

(30)宋应星(1587—1666),字长庚,江西南昌府奉新县(今江西省奉新县)人,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1)朱耷(1626—约1705),字刃庵,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练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将中国水墨写意画艺术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代表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松石图》等。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1959年,为纪念朱耷,南昌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八大山人纪念馆的前身——八大山人书画陈列室。2009年,南昌市委、市政府将八大山人纪念馆改扩建工程作为南昌市的一项民心工程,归为“三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2011年1月,八大山人纪念馆真迹陈列馆竣工。八大山人纪念馆为赣派建筑风格,馆内收藏有八大山人四十余幅真迹,还馆藏有石涛、徐渭、黄慎、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作品。2020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32)蒋士铨(1725—1785),著名诗人、戏曲作家。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铅山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蒋士铨是乾嘉时期有影响的诗人,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反对复古主义模拟倾向,戒蹈袭,重性情。蒋士铨诗现存2 500余首,题材比较广泛。其中一部分反映现实民生,大部分诗则为个人抒情,以及吊古、纪游之作。其诗的艺术风格笔力坚劲,很受袁枚的推重。他也写词和散文。此外,他还是位重要的戏曲作家。有杂剧、传奇戏曲16种。他的剧作被日本著名文学史家青木正儿称为“佳作不少,然戏曲以他为殿军”。著有《忠雅堂集》43卷。

(33)黄爵滋(1793—1853),字德成,号树斋,宜黄人。在近代江西历史上,黄爵滋是难得的雄才大略之士。道光三年(1823)进士,和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姚莹等人志趣相投,提倡经世之学,主张刷新吏治,扫除贪污,整顿军务,巩固边防,是当时地主阶级改革派中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在鸦片战争前,创议禁烟应重治吸食者,挑起了在全国各省军政大吏中关于严禁驰禁的一场大辩论,成为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的发起者。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奉派赴闽、浙查办鸦片走私问题和视察海防,坚持抵抗侵略的主张,揭露投降派的对外妥协阴谋,“一时以为清流眉目”。还以诗文著称。经常与在京名士交游唱和,写下不少反映现实生活之作。著有《奏议》30卷,《海防图》2卷、附表1卷,《仙屏书屋文录·初集·二集》26卷,《仙屏书屋诗录·诗集·后录·二集》34卷,《戊申楚游草》1卷等,并刊行于世。

(34)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父亲陈宝箴是维新派人物,其子陈寅恪为历史学家,陈衡恪为画家。陈三立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但戊戌变法后,甚少插手政治,自谓“神州袖手人”。陈诗的艺术风格,表现在取境奇奥,造句瘦硬,炼字精妙,“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醇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饮冰室诗话》,梁启超)。著有《散原精舍诗集》2卷、《续集》3卷、《别集》1卷,有商务印书馆本。《散原精舍文集》17卷,有1949年上海中华书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