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

一、选题

(一)选题的含义

所谓选题是指选择、确定具体写作任务的过程。它对整个写作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选题是否恰当,关系到研究的成败,关系到文章价值的高低。因此,我们认为选题十分重要,它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写作的基础。

(二)选题与主题的区别

选题和主题不是一回事,初学写作者,往往混淆。其实,这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选题是确定写作任务,只有在确定了选题后,才能着手搜集信息资料,分析研究材料,谋篇布局,进行写作。而主题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的思想或观点。还有人认为写文章,首先需要有个题目,这个题目或者是自己想出来的,或者是别人提出的。其实不然,客观存在是写作的基础,当我们根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选择调查研究的范围,那么,所写的内容不是自己头脑中想出来的,也不是别人确定的,而是客观存在使然。这种写作方式,是我们从写作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起点。

(三)选题的总原则

在21世纪,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也是我们选题的基本大前提,我们的选题不能离开建设四化这个宏伟的总目标。

在各科学领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按照总目标来规划自己的蓝图,发展自身的事业。凡在这个大前提下选择的课题就具有科学价值;凡是与总目标相违背的选题,就没有价值,由此产生的文章也没有生命力。

(四)选题的基本原则

在以上阐述的这个总原则指导下,选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记叙文中的新事件、新人物;议论文中的新理论、新见解、新观点;说明文中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科技文中的新创造、新成果……这些都具有创新性。那么,选择哪些范围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创新呢?

首先,选择前人尚未涉足的领域。各学科都有前沿阵地,在那些前人未涉及的范围内探索,相对而言,比较容易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见解和新的创造。

其次,边缘性学科。它往往具有二重性,有互相渗透的属性,其中隐藏着许多未知的难题。如,目前新兴的各类管理学科,就属于文、理交叉型边缘学科,它要求既有专业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具有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再次,还可以从事物的不同角度选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可能获得不同的结论。如,“废物利用”“化水害为水利”“变堵塞为疏导”……另外,对空白的填补、对前人观点的补充等,都可以作为选题的范围。

当然,创新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从选题开始,就立足于追求新意,可谓是写作的“成功之母”。

(2)应用性原则。选择课题要具有实用价值。对于社会来说,或给人们的思想有所启发,或能指导生产,或对社会有重大经济效益,或有较大的应用范围。

首先,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南水北调工程的研究,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与治理,关于改良红壤的调查,中、小型水电站的发展趋势的调查……选题时,应集中精力选择类似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文章时,对社会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或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它的科学价值和地位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从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如,面对当今“改革”这个热点选题,可以是产品质量、物价高低、市场信息、科技开发,等等。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只要树立了市场观念、群众观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可选择的课题可谓应接不暇。

(3)可行性原则。选题具有科学价值,符合应用性原则,这仅仅是从客观需要的角度考虑。作为课题的研究者、文章的著作者,还必须从自身条件这个主观方面进行权衡。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的知识基础和结构、智力和身体素质、专业爱好、研究能力、学识水平、文字修养、写作时间等。这些主观条件,限制了选题的难度。初学者往往贪大求高,急于求成。他们容易形成两种片面的看法,一种认为只有难度高的选题才能显示水平、才有价值、才有大的收获;另一种恰恰相反,尽管自身条件较好,对某些问题又有一定见解,但瞻前顾后,信心和胆识不足,对某些难度较高的课题不敢问津。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要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用一句形象的话比喻就是:“矮子摘瓜”。也就是说寻找一些比自己能力、水平略高些,但用了一定研究力量又能达到的课题。同时,还要注意对选题的兴趣、与专业的关系等因素。要扬长避短,犹如一个举重运动员万万不可参加跳高比赛一样。在非己所长的项目中,是不容易发挥出优势的。

综上所述,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课题,要考虑各方面因素,要量力而行,也要具有一种科学上的敢闯精神,这样才能为文章的成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