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血液病
慢性贫血的原因很多,主要为缺铁性贫血和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溶血性贫血。中度贫血者,术前经补充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纠正,术前只要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水平,并不增加麻醉危险性。急症手术前,可通过输红细胞悬液纠正。如果术前给予小量多次输新鲜血,纠正可较迅速,不仅提高血红蛋白和调整血容量,还可增加红细胞携氧和释放氧所必需的2,3-二磷酸甘油酯(2,3-DPG)。
巨母细胞贫血多见于恶性贫血和叶酸缺乏,手术宜推迟,待叶酸和维生素B12得到纠正,一般需1~2周后才能手术。镰刀状细胞贫血时,易发生栓塞并发症,特别易发生肺栓塞,尤其在面临缺氧或酸中毒时,镰刀状细胞增多,栓塞较易形成,手术和麻醉有相当危险。对这类患者术前均应输以全血,直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再手术。输全血还有相对稀释镰刀状细胞,阻止其堆集成柱而堵塞小血管。
血小板只要保持(30~50)×109/L(30000~50000/mm3),即可有正常的凝血功能,但当低于30×109/L,或伴血小板功能减退时,可出现皮肤和黏膜出血征象,手术伤口呈广泛渗血和凝血障碍。遗传性血小板减少较罕见,需输浓缩血小板治疗。获得性血小板减少较多见,需根据病因进行术前纠正。如因狼疮性红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尿毒症等引起者,可给予强的松类激素进行治疗。大多数血小板功能减退与使用某种药物有密切关系,例如阿司匹林等,有时血小板功能减退可达一周,术前需至少停药8d才能纠正。已发现有血小板功能减退时,一个70kg患者只要输注2~5单位浓缩血小板,就可使凝血异常获得纠正。每输一单位浓缩血小板可增高血小板(4~20)×109/L,血小板的半衰期约8h。
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表现紫癜、血尿,偶尔因血液渗入肠壁而引起急性腹痛,常叫继发肠套叠而需急症手术。为防止术野出血和渗血,术前可试用强的松和浓缩血小板。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或骨髓瘤患者需手术治疗,其主要危险是术中出血、渗血不止或血栓形成。如果疾病正处于缓解期,手术危险性不大;处于部分缓解期时,手术也相对安全。急性白血病时,如果白细胞总数增高不过多,血红蛋白尚在100g/L,血小板接近100×109/L,无临床出血征象时,手术危险性也不增高。但当贫血或血小板减少较重时,术前应输全血和浓缩血小板。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如果血小板超过1000×109/L或白细胞总数超过100×109/L,术中可能遇到难以控制的出血,危险性很大。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如果血小板计数正常,即使白细胞总数超过100×109/L,也非手术禁忌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术中易致出血和栓塞并发症,当血细胞比积增高达60%,可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和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这类患者需经过放血术、放射疗法或化学疗法,待红细胞总数恢复正常后方可手术,但并发症仍然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