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哌替啶
哌替啶也称度冷丁。
1.药理特性
(1)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10,肌内注射50mg使痛阈提高50%。肌内注射125mg痛阈提高75%,相当于吗啡15mg的效应;作用持续时间约为吗啡的1/2~3/4。
(2)镇静作用较吗啡稍弱,仅产生轻度欣快感。
(3)呼吸抑制明显,与剂量大小相关,尤易见于老年、体弱及婴幼儿。
(4)降低心肌应激性,直接抑制心肌,代偿功能减弱的心脏更为明显。
(5)引起组胺释放和外周血管扩张,使血压下降,甚至虚脱。
(6)具有类似阿托品样作用,使呼吸道分泌减少、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心率增快、血管扩张、血压轻度下降。
(7)反复使用产生药物依赖。
(8)引起恶心、呕吐、脑脊液压力增高、尿潴留、抑制胃肠道蠕动、增加胆管内压力等不良反应,其机制与吗啡相似。
2.临床应用 哌替啶口服经肠道吸收,其生物利用度仅为肌内注射的一半。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0%,消除半衰期2.4~4.4h。可透过胎盘。主要在肝脏生物转化,代谢物去甲哌替啶酸随尿排出。
(1)麻醉前用药:1mg/kg术前30min肌内注射,15min产生作用,60min达高峰,持续1.5h~2h后逐渐减退。静脉注射0.5~1mg/kg,5min产生作用,20min作用达高峰,维持1.5h~2h后逐渐减弱。2岁以内者慎用,且剂量应偏小。
(2)硬膜外麻醉辅助药:将哌替啶100mg与异丙嗪50mg混合,配成“度非合剂”;或哌替啶100mg与氟哌利多5mg混合,配成“度氟合剂”。每次静脉注射1~2mL,总量不超过4mL。
(3)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的组成药:在1%普鲁卡因500mL内加哌替啶100~200mg,静脉持续滴注。现已很少应用。
3.不良反应
(1)偶尔有低血压、恶心、呕吐、眩晕、出汗、口干及下肢震颤等不良反应。有时于患者入睡前出现短暂兴奋、烦躁,将哌替啶与异丙嗪合用可不致发生。
(2)用药过量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表现为谵妄、瞳孔散大、抽搐等,可能系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酸蓄积所致。
(3)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使用哌替啶可出现严重毒性反应,表现血压严重下降、呼吸抑制、抽搐、大汗和长时间昏迷,甚至致死。这可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体内单胺氧化酶活力,使哌替啶及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酸的降解受到抑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