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静脉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诱导迅速,患者舒适,睡眠遗忘作用良好,使用方便,不刺激呼吸道,不燃不爆,不污染手术室空气,但缺点也明显:①镇痛作用不强或无,肌松差,麻醉分期不明确,深浅较难掌握,故若单一使用,一般无法完成多数手术。②用药量稍大可致呼吸、循环严重抑制。③消除较慢,后遗残余作用长,术后常伴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因此,目前主要将静脉麻醉药用于复合麻醉中。此外,也用作麻醉前用药、麻醉诱导或基础麻醉。
1.硫喷妥钠
(1)药理特性:①中枢神经系统。硫喷妥钠脂溶性较高,起效快,静脉注射3~5mg/kg可在一次臂脑循环时间(10~15s)内意识消失,但40s后即转浅,维持15~20min后初醒,继以约3h的再睡眠。麻醉有效血药浓度为30mg/L。长时间较大量使用硫喷妥钠,当血药浓度达60mg/L时,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可达70h。因此,长时间使用时应监测血药浓度,以不超过30mg/L为宜。其作用强度、作用时间和术后苏醒时间随剂量的大小而异。小剂量时无镇痛作用,反而痛阈降低,对痛敏感,表现交感兴奋反应,甚至骚动。麻醉征象仅表现为眼球固定、瞳孔稍小、睫毛反射消失,呼吸、循环抑制等,分期不清楚。硫喷妥钠使大脑血管收缩,故适用于颅内高压患者作麻醉诱导。血浆蛋白亲和力强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甲灭酸、萘普生等)与硫喷妥钠伍用时,两者发生竞争,药效增强,因此,硫喷妥钠的用量应减少。老龄患者的神经系统对硫喷妥钠特别敏感,消除半衰期可延长至13~20h,剂量应酌情减少。②心血管系统。血压下降明显,与剂量、注速(血药浓度)、麻醉深度、用药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还与术前病情和术前药有明显关系。硫喷妥钠直接抑制心肌,也抑制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剂量大、注速快、血药浓度增高快时,心血管抑制越强。心缩力虽减弱,但心肌氧耗量却增加约36%。3~5mg/kg时动脉压、心排血量及每搏量均下降约10%~25%;6mg/kg下降50%。成人按50mg/min速度静脉注射时,动脉压一般无直接影响,但静脉扩张较明显,静脉回流减少,仍会影响血压的稳定性。术前药如用吩噻嗪类,可明显增强硫喷妥钠的降压作用,且持续时间延长。在代谢性酸中毒、血p H降低时,硫喷妥钠对。心血管系的毒性增大。严重高血压、有效血容量不足(休克)、心功能欠佳(瓣膜病、冠心病、缩窄性心包炎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对硫喷妥钠很敏感,血压下降幅度大,可突发循环系危象。因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必须使用时一次用药量不应超过2.4mg/kg,浓度降为1.5%~2%,注速需缓慢。一旦发生低血压后,升压代偿机制极差,不会随麻醉转浅而自动回升,甚至苏醒期仍保持较低的血压水平,若同时伴有呼吸抑制和缺氧,则低血压持续时间可能更长。一般不引起心肌应激性增高,也不引起心律失常,但若注速过快而致呼吸抑制、缺氧和CO2蓄积时,易致继发性严重心律失常。③呼吸系统。硫喷妥钠选择性作用于延脑呼吸中枢,抑制强,单次剂量过大、注速稍快时,呼吸频率和幅度即降低,甚至呼吸停止。浅麻醉即引起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降低,且与麻醉深度相平行。麻醉稍深,呼吸完全依靠缺氧兴奋颈动脉体反射来维持;麻醉继续加深,颈动脉体反射也抑制,呼吸就完全停止。阿片类加重硫喷妥钠对呼吸的抑制,对CO2的敏感性更降低。手术强刺激时呼吸可能加深增快,但停止刺激后,呼吸抑制现象立即复现。硫喷妥钠对心肺功能欠佳、危重患者以及婴幼儿的呼吸抑制更为严重,所以应慎用或不用。④植物神经系统。硫喷妥钠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副交感作用相对占上风,咽喉、支气管平滑肌处于敏感状态,稍受刺激即可诱发呛咳、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上呼吸道分泌物多、慢性支气管炎或迷走神经稍亢进的患者更易发生。因此,喉镜窥视、气管插管或咽喉分泌物吸引等操作绝对禁忌在硫喷妥钠麻醉下施行;只有在术前使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施行咽喉气管表面麻醉及注射琥珀胆碱等条件下才能操作。⑤肝、肾功能。硫喷妥钠对肾功能有一过性轻微抑制,与血压下降、肾血流量和肾小管滤过率降低有关,但恢复较快。深麻醉可能直接抑制肾小管机制,在血压下降的同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尿量减少。硫喷妥钠一般剂量对肝脏无明显影响,大剂量对肝功能有抑制,但几天后可自行恢复。主要经肝脏降解代谢,一般剂量对微粒体药物代谢酶不致引起显著影响。正常时硫喷妥钠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约72%~86%),但于肝、肾功能欠佳时,硫喷妥钠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游离成分增多,则药效增强,不良反应也增多,嗜睡时间延长。因此,对肝肾功能欠佳的患者,硫喷妥钠用药量必须减少,注速也应减慢。对肝硬化或肝昏迷前期患者应避用。对血糖的影响不明显,对糖尿病患者无禁忌。⑥消化系统。引起反流和继发喉痉挛,甚至误吸。因此,麻醉前必须常规禁食。⑦硫喷妥钠可降低眼压,可用于眼科手术患者。硫喷妥钠用于孕妇或产妇时,剂量应酌减或避用。
(2)禁忌证:①婴幼儿、产妇分娩或剖宫产手术。②呼吸道梗阻或存在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情况。③失代偿的高血压病、严重心脏病。④未经有效处理的严重贫血、休克、脱水、尿毒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等。⑤无急救设备、不具备气管插管和呼吸管理条件者。
(3)临床应用:现主要用于麻醉诱导快速气管内插管。先静脉缓慢注射2.5%硫喷妥钠1~5mg/kg,直至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再注入琥珀胆碱后施行快速气管内插管,一般总量不超过6~8mg/kg。用药期间需面罩吸入纯氧,密切注意呼吸、循环抑制程度。对具有相对禁忌证患者,其剂量和注速应合理选择或避用。
2.氯胺酮 氯胺酮(KT)是唯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也可肌内注射用药,可单独用作小手术的全身麻醉,也可作为复合麻醉组成药。目前,它广泛应用于各种小儿手术的麻醉。
(1)药理特性:①中枢神经系统。麻醉特性为KT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抑制又兴奋。即既抑制大脑联络径路和丘脑新皮质系统,又兴奋边缘系统。其麻醉的表现甚为特殊。一方面表现麻木、失重、悬空感,对周围环境不关心,倦怠,意识逐渐消失,浅睡,表情淡漠,体表镇痛完全。另一方面,肌张力增加、肢体无目的微动、眼睑睁开凝视,眼球水平或垂直震颤,角膜反射和对光反射活跃,眼泪和唾液分泌增多,膝和跟腱反射亢进。在临床上有“氯胺酮分离麻醉”之称。KT选择性抑制丘脑内侧核,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也与中枢神经和脊髓中的阿片受体有亲和性,故镇痛效应极强。但不能制止腹腔内脏牵拉反应。KT导致颅内压增高。EEG出现癫痫样脑电波,但不向皮质扩散,也不会出现癫痫发作。KT是否有抗惊厥功效,目前尚无定论。KT麻醉后苏醒期常出现极不愉快的精神症状,包括噩梦、幻觉、谵妄等,以16岁以上、女性、剂量大、注速过快、短小手术后为多见。若复合应用安定或咪唑安定,此类精神症状可明显减少。②心血管系统。KT对心血管系统呈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增加交感活性及兴奋交感中枢而间接兴奋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全身血管阻力、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均增加,心脏指数、每搏量、心排血量、冠脉血流量均上升,心肌耗氧量增高。另一方面直接抑制心肌,呈负性变力和变时作用,表现血压下降和心律变慢。在一般情况下,KT的兴奋作用强于抑制作用,故临床表现以血压上升、心率增快等为主,但当患者处于强烈应激反应或儿茶酚胺明显耗竭时(如低血容量、休克、心力衰竭等),抑制作用将占上风,表现血压严重下降。此外,对儿茶酚胺有影响的药物(如苯二氮类、恩氟烷、吩噻嗪等)与KT复合时,也需警惕心肌抑制效应。③呼吸系统。KT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对潮气量的影响甚于呼吸频率,与剂量和注速有密切关系。剂量和注速恰当时,仅呼吸轻微减浅变慢,恢复很快。相反,注速快、剂量大,或同时配伍使用麻醉性镇痛药时,可显著抑制呼吸,甚至呼吸停止。此外,对婴儿或老年人的呼吸抑制作用较明显,应特别警惕。KT麻醉中,咽、喉反射并不消失,因此严禁施行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手术。唾液和支气管分泌物显著增加,故术前药需用阿托品类药。④其他作用。KT使眼压增高,眼球震颤。骨骼肌张力增加,肢体不自主运动,甚至突然抽动。KT用量大、手术时间长,或配伍使用其他药物时,术后可能出现肝脏毒性。KT有自身酶促作用(酶诱导),多次用药后可能出现快速耐药性。KT可强化肌松药的作用。KT可增加子宫肌张力和收缩强度,能迅速透过胎盘影响胎儿。少数患者注药后出现呃逆、恶心、呕吐。
(2)临床应用:单独KT只适用于短小手术、清创、更换敷料或麻醉诱导。临床主要用于施行复合麻醉,如配伍使用安定、羟丁酸钠等。或于普鲁卡因、琥珀胆碱混合液中加入0.1%浓度KT,施行静脉滴注维持麻醉。也可与吸入麻醉复合使用。单纯氯胺酮麻醉分为肌内注射法、静脉注射法和静脉滴注法三种。①肌内注射法:主要用于小儿短小手术或者作为其他麻醉方法的基础用药。常用剂量为4~6mg/kg始,对于年龄在2岁以内的婴幼儿,体液量相对较大,剂量可增大至6~8mg/kg,给药后2~5min起效,维持30min左右,术中还可根据情况追加1/3~1/2。②静脉注射法:首次剂量1~2mg/kg,在1min内缓慢静脉注射。药物注射完毕就可手术。作用维持时间10~15min,追加剂量为首次剂量的1/2。该法除了适用于小儿不需肌松的一般短小手术外,也可用于对肌肉松弛要求不高的成人短小手术,如人工流产、烧伤换药等。但为了减少其精神副反应,一般需复合应用中枢性镇静药。③静脉滴注法:先静脉注射氯胺酮1~2mg/kg作为麻醉诱导,然后持续滴入0.1%的氯胺酮溶液维持。滴入速率掌握先快后慢的原则,至手术结束前逐渐降低并停止。术中复合使用其他镇静、镇痛药物可以减少氯胺酮用量和其副反应。由于此法易于产生药物蓄积作用,目前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
(3)禁忌证: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肺心病、肺动脉高压、心脏代偿功能不全、颅内高压、眼压过高、精神病史或可疑精神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酒后等禁用。
(4)不良反应:KT麻醉过程中,少数患者可出现呓语、呻吟、精神错乱,甚至抽动,并有幻觉、恐惧等精神行为激动现象。术后可出现视物变形、复视,甚至一过性失明及一过性抑郁等不良反应。在成人或学龄儿童或单独使用KT时较多见,如果复合安定类药则很少发生。
3.羟丁酸钠 羟丁酸钠系纯粹的睡眠药,无镇痛作用,不是单独的全麻药,但是较好的全麻辅助药。临床用25%溶液,p H值8.5~9.5,与其他药物混合容易沉淀。对静脉无刺激。静脉注射后易透过血脑屏障。
(1)药理作用:①中枢神经系统。一般剂量仅作用于大脑皮质,引起生理性睡眠。血药浓度0.5~1.5mmol/L时呈浅睡眠;1.5~2.5mmol/L为中等度睡眠;超过2.5mmol/L为深睡。由于不抑制网状激活系统,且皮质对该系统的控制也弱。因此,容易出现椎体外束征象(肌肉颤搐、不自主肢体活动增强等)。羟丁酸钠不影响脑血流量,不引起颅内压增高。但兴奋副交感神经,致心率减慢,唾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有时引起恶心、呕吐。②循环系统。轻度兴奋循环系统,血压稍升高,脉搏缓慢有力,心排血量不变化,不引起心律失常,毛细血管扩张充盈良好,肤色红润。③呼吸系统。不抑制呼吸。呼吸中枢对CO2保持灵敏性。呼吸频率稍减慢,潮气量稍增大,每分钟通气量不变或稍增加。但如果注药太快、剂量过大、年老、小儿或体弱患者,仍可产生显著的呼吸抑制。可使咽喉反应迟钝,气管反射减弱,嚼肌和下颌比较松弛,因此,可在表面麻醉下完成气管插管操作,患者耐受插管良好。④对肝肾无毒性,即使黄疸患者也可选用。⑤羟丁酸钠在代谢过程中可使血浆钾离子转移入细胞内,注药15min后可出现一过性血清钾降低。因此,对低血钾症患者应慎用,在ECG监护下使用,若出现ST-T段变化或出现U波,应及早停药,并补钾处理。
(2)临床应用:①成人诱导剂量50~80mg/kg静脉缓慢注射;小儿常用80~100mg/kg。对年老、危重患者剂量宜酌减为40~50mg/kg静脉缓慢注射。维持麻醉常复合氯胺酮或其他麻醉。②气管内插管时,一般先静脉注射小剂量安定,再静脉注射羟丁酸钠及琥珀胆碱后插管。
(3)禁忌证:癫痫、原因不明的惊厥、慢性酒精中毒、低血钾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患者。
4.依托咪酯 该药为速效、短效催眠药,无镇痛作用,适用于麻醉诱导或其他复合麻醉组成药。
(1)药理作用:①中枢神经系统。静脉注射后约1min,血药浓度超过0.23mg/mL时即入睡。本身无镇痛作用,但有较强的中枢抑制作用。同时降低脑耗氧量,使脑血流量和颅内压下降,故可能有脑保护作用。不引起特异的癫痫样脑电活动,但在诱导过程有时出现肌肉不协调动作、震颤、阵挛、强直等椎体外系兴奋征象,伍用苯二氮类、芬太尼或其他麻醉药可防止这类不良现象。②循环系统。其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轻微,即使用0.45mg/kg较大剂量,血压、CVP、心排血量、每搏量、肺毛细血管楔压、外周血管阻力均无明显改变。因此,适用于心肌功能不全、心脏储备差的患者。③呼吸系统。正常剂量时,对呼吸无明显影响。但剂量大、注速快时也引起呼吸抑制。如果出现肌阵挛等椎体外系兴奋征时,可有屏气和呼吸暂停。④其他。对肝、肾几乎无毒性。不引起组胺释放。能影响肾上腺皮质的酶系,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使皮质醇释放量显著减少。因此,一般禁用于ICU的患者。
(2)适应证:①全麻诱导。②短时间门诊手术或诊断性操作,如内窥镜检查、扁桃体摘除、人工流产、电击除颤和拔牙等。③适用于危重心脏病心功能极差、脑动脉瘤、主动脉瘤、心内直视手术等需要诱导期血压平稳的患者。④适用于癫痫、青光眼、颅内占位性病变伴颅内高压,及以往有恶性高热史的患者。
(3)临床应用:①诱导剂量用0.15~0.3mg/kg,一般病例用0.2~0.25mg/kg,青少年用量可偏大,老人或危重患者需减量(0.1~0.2mg/kg),于30~60s内静脉注射完毕。②全麻维持可静脉滴注用药,0.12~0.2mg/(kg·min),同时复合芬太尼、氟芬合剂静脉注射,或吸入安氟醚等全麻药,睡眠时间可显著延长。
(4)不良作用:①局部静脉疼痛率为10%~63%,主要为药液偏酸所致。注药前1~2min先静脉注射芬太尼或(和)氟哌啶,或于药液内加入小剂量利多卡因,静脉注射速度可稍加快,由30s缩短至15s,局部静脉疼痛率可减半。②局部静脉炎、栓塞和栓塞性静脉炎的总发生率为8%,较硫喷妥钠者高。如果总用量大于0.9mg/kg,发生率超过37%。③用于已用抗高血压药、利尿药、钙通道阻滞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硫酸镁治疗的患者,可诱发血压骤降意外,故不宜并用,若需使用应减量,并密切监测。④肌震颤或阵挛发生率为9.3%~95%,轻者居多,严重者少数(1.2%~4%),可能与影响脑深部结构或脑干有关。⑤呃逆4%;术后恶心、呕吐30%,与用药量大小无关。
5.异丙酚 异丙酚(丙泊酚)为一种新型、快效、超短作用时间的静脉全麻药。也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静脉麻醉药。具有诱导迅速平稳、苏醒快、苏醒时间可预知,苏醒后意识清晰、无嗜睡眩晕等优点。最初仅用作麻醉诱导和催眠。由于其在苏醒方面有突出的优点,不仅单次注射后苏醒快,即使分次重复用药或连续静脉滴注用药,苏醒和恢复过程仍迅速,术后副效应(嗜睡、头晕、虚弱、恶心、呕吐等)轻,回家途中很少有不适感,饮食恢复快。因此,在近年来其临床适用范围已显著扩大,广泛用于门诊、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小儿外科、全凭静脉麻醉、ICU镇静、介入性检查诊断中镇静等。
(1)药理特性:①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脑血流量,与剂量相关,以3、6和12mg/(kg·h)静脉滴注,脑血流量下降率分别为7%、28%和39%。脑代谢率降低22%。脑组织糖代谢率降低36%。引起体循环抑制,但不影响脑循环的自身调节机能。如同巴比妥一样,异丙酚具有对脑缺血、缺氧损害的保护功效,并可制止脑缺氧引起的抽搐。具有降低颅内压和脑氧耗量的作用,对颅内高压患者的降颅压功效尤为显著。②循环系统。大剂量(2.5mg/kg)静脉注射,可引起SBP、DBP、MAP下降,但心率影响不大。用于心脏病患者麻醉诱导,给药后5min,MAP、SVR、CO、CI等均显著下降,至7min后才逐渐恢复;若剂量再增大,血流动力变化将更显著,但心肌耗氧量及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也明显下降,故仍能满足机体需氧。用于非心脏病患者麻醉诱导,其血流动力变化的趋势与心脏病患者相似,但变化的速度和幅度相对均较缓慢。应用大剂量异丙酚导致血压下降后,若再静脉连续滴注异丙酚,不论滴速快慢,一般血压已不会再进一步下降。③呼吸系统。明显抑制呼吸,对心脏病患者的抑制较非心脏病患者明显。70%心脏病患者用药后,需施行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自主呼吸恢复需3~5min;对非心脏病患者,仅一过性呼吸抑制,持续约30~70s,80%患者仅需面罩吸氧,不需辅助呼吸,SpO2仍能维持97%以上。异丙酚与芬太尼合用时,将无例外地出现呼吸暂停,持续4~7min。异丙酚与等效剂量硫喷妥钠相比,呼吸抑制率发生较高。④使眼内压降低,作用强于硫喷妥钠。对眼内压已增高的患者,其降压效果尤为显著。⑤肝肾功能。经连续7d以上滴注异丙酚的患者,证实肝肾无损害。
(2)临床应用:①麻醉诱导。异丙酚几乎适合临床各类手术的全麻诱导,尤其是需要术后快速清醒的患者。健康成年人异丙酚的诱导剂量为1.5~2.5mg/kg,对体质强壮者剂量可适当增加1/3。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呼吸循环功能的变化,及时给予辅助呼吸或处理可能发生的循环功能抑制。对年老体弱或循环功能不良的患者,可将小剂量(正常剂量的1/2~1/4)异丙酚与依托咪酯、咪达唑仑等联合应用。以避免或减轻其循环功能抑制作用。小儿表现分布容积较大,清除率高,异丙酚麻醉诱导时剂量可适当增加。②麻醉维持。异丙酚单次静脉注射后血药浓度迅速下降,用于麻醉维持时成人剂量为每小时4~12mg/kg。异丙酚镇痛作用差,没有肌肉松弛作用,麻醉维持时还需复合麻醉性镇痛药、肌肉松弛药或吸入性麻醉药。由于异丙酚静脉给药作用维持时间短、无蓄积,故多采用泵注给药。异丙酚静脉麻醉下停药后血浆浓度很快下降,无明显蓄积作用,患者苏醒快而完全,并且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③门诊小手术和内镜检查。异丙酚以其良好的可控性和清醒彻底等优点,广泛用于无痛人流、脓肿切开引流、骨折闭合复位和内镜检查等。还可以与强效镇痛药芬太尼、阿芬太尼、氯胺酮等联合用于时间稍长的手术。④区域麻醉的镇静。区域麻醉与异丙酚镇静相结合,达到镇静、抗焦虑、消除牵拉反射、消除患者不适和减少术后呕吐的目的。
用于辅助椎管内麻醉时可首先给予0.2~0.8mg/kg负荷量,然后以每小时0.5mg/kg静脉泵注或滴注维持,根据镇静深度适当调整给药速率。在镇静的过程中,应注意监测SpO2、ECG和血压。
(3)禁忌证:对异丙酚过敏者、严重循环功能不全者、妊娠与哺乳期的妇女、高脂血症患者、有精神病或癫痫病病史者禁忌使用。对于3岁以下小儿是否属于禁忌有待进一步探讨,应慎用。
(4)注意事项:①注射部位疼痛。常见,选用粗大静脉或中心静脉给药,或在给药前应用镇痛药可以减少疼痛的发生。②过敏反应。临床发生率很低。③呼吸和循环功能抑制。异丙酚对呼吸抑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较等效剂量的硫喷妥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高,但持续时间短暂,只要及时予以辅助呼吸,不致产生严重后果。异丙酚对循环的抑制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而它对于心肌收缩力的影响较小,这主要与其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或压力感受器反应的变化有关,应当在麻醉诱导之前扩充血容量,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④其他。偶见诱导过程中患者出现精神兴奋、癫痫样抽动,还可以引起肌痉挛。治疗可用地西泮、咪达唑仑和毒扁豆碱等药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