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
1.芬太尼
(1)药理特性:①芬太尼的镇痛强度为吗啡的75~125倍,为哌替啶的350~500倍;作用持续时间约为30min。是目前临床麻醉中应用的最主要麻醉性镇痛药。对大脑皮层的抑制轻微,在镇痛的同时,患者的意识仍保持清醒,这与吗啡、哌替啶不同。②对呼吸中枢都有抑制作用,表现呼吸频率减慢,与剂量相关。芬太尼0.05~0.08mg静脉注射,不抑制呼吸;0.2~0.3mg,呼吸停止15~30min;0.5~0.6mg,呼吸长时间停止,且具有与皮层功能呈分离的独特现象,即患者神志清楚而无呼吸,表现为“遗忘呼吸”(即嘱咐患者呼吸时,患者能够自主呼吸,但随即又处于呼吸停止状态)。③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都很轻,不抑制心肌收缩力,不影响血压。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可引起心动过缓,可用阿托品治疗。④可引起恶心、呕吐和尿潴留,但不引起组胺释放。
(2)临床应用:芬太尼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与吗啡基本相同。①全身麻醉诱导。对于成年患者,芬太尼与静脉全麻药、镇静药和肌松药复合,进行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全身麻醉诱导方法。常用剂量为0.1~0.3mg,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如以芬太尼为主来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其剂量需达6μg/kg左右。②全身麻醉维持。作为全凭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的主要成分,镇痛作用强大。一般在手术开始前及手术过程中每30~60min追加0.05~0.1mg,或在进行刺激性较强的手术操作前根据具体情况追加,以抑制机体过高的应激反应。取其对心血管影响轻微的特点,可用大剂量芬太尼(30~100μg/kg静脉注射)施行“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最适用于体外循环心脏内直视手术的麻醉,有利于术后患者循环功能恢复。为加强镇静作用,也可在麻醉诱导和维持时给予适量地西泮等中枢性镇静药。③用于时间短的门诊手术,如人工流产、脓肿切开引流术等。体重正常的成年人芬太尼用量为0.1mg左右,并复合应用异丙酚或咪达唑仑,以弥补其中枢镇静作用的不足,但应注意药物协同作用所致的呼吸、循环功能抑制。④与氟哌利多配制成“氟芬合剂”,施行“神经安定镇痛麻醉”或用作椎管内麻醉的辅助药。
2.舒芬太尼
(1)舒芬太尼是镇痛效应最强的阿片类药物,其镇痛强度是芬太尼的5~10倍。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的消除半衰期较短,但其镇痛作用持续时间却较长,为芬太尼的2倍。与等效剂量的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静脉麻醉时患者循环功能更为稳定,因此它更适合于心血管手术和老年患者的麻醉。舒芬太尼麻醉时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应激反应的效果优于芬太尼、恶心、呕吐和胸壁僵硬等作用也与芬太尼相似。
(2)根据使用剂量的不同,舒芬太尼静脉麻醉有大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三种方法。大剂量(8~50μg/kg)用于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复杂大手术的麻醉;中等剂量(2~8μg/kg)用于较复杂普通外科手术麻醉;低剂量(0.1~2μg/kg)用于全身麻醉诱导或门诊小手术的麻醉。舒芬太尼麻醉时可采用三种给药方法:诱导期总量一次给予、一定剂量诱导后术中按需追加或一定剂量诱导后持续静脉滴注维持。
3.瑞芬太尼
(1)瑞芬太尼是新型超短时效阿片类镇痛药,消除半衰期约为9min。它是纯粹的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镇痛强度与芬太尼相当。瑞芬太尼的化学结构中含有酯键,可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为无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这种特殊的代谢方式是其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无蓄积的原因。瑞芬太尼还可使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降低,颅内压亦明显降低,因而适合于颅脑手术的麻醉。瑞芬太尼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性使其用于临床具有下列优点:①可以精确调整剂量,麻醉平稳,并易于逆转。②不良反应较其他阿片类药物减少。③不依赖肝肾功能。④重复应用或持续输注无蓄积。
(2)瑞芬太尼可以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麻醉诱导时,先给予异丙酚和维库溴铵,然后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4μg/kg行气管插管,可有效抑制插管反应。在全身麻醉的维持过程中,与静脉或吸入全麻药合用时剂量为每分钟0.25~2μg/kg。由于瑞芬太尼作用时间短,术后苏醒迅速的特点,使其还特别适合于门诊短小手术的麻醉。
(3)瑞芬太尼也可出现其他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肌肉僵硬等,但持续时间较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瑞芬太尼停药后作用消失很快,术后疼痛发生早,剧烈的疼痛可以引发心脑血管系统意外。因此,临床多采用术后持续给予亚麻醉剂量瑞芬太尼或术后即刻注射长效类阿片药物的方法进行术后镇痛。